少年营学员同样引用郑玄
观点来反驳其说,引用
《易经》,易之名有三义,易简、易变、不易,即就是事物拥有
三个方面,事物
自然性,事物
变化,以及事物
本质不变。
譬如水,水向东流,这是非人为自然性,水无常态,或冰或气,这是水
变化性,但最终都要归于水,这是水
本质不变。
格物致知,便是要删繁就简,穷究变化,继而洞悉本质规律,获取真知。格物致知之后,提升自身修养,将掌握物理知识运用
环境确能感染个人,换
来武康前,纪友实在想象不到自己会是眼下这副模样。
如今他,与身边那些少年营成员并无区别,麻布裁成
收口劲装,脚踏芒鞋,腰缠
个竹筒水壶,肋上则挎着
块木板。木板上铺着
张纸,
边行走
边观察周围山河地貌,当队伍中记里鼓车响
次,便将图纸交到车上,同时换
张新纸继续前进。
之所以会如此,并非他认同沈哲子
理念,而是因为经辩输给
少年营
同袍。那群进学不足
年,识字尚不过千
少年们,对义理
理解,反而超过
他这个名门之后!
事情起因还要从几天前说起,沈哲子带领
批学员,制作
个脚踏
缫丝车,顺口讲
下格物致知
概念。这却让纪友有些无法接受,认为沈哲子曲解经义过甚,继而提出反驳。于是沈哲子便随手点出
个少年,让其与纪友进行辩论。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至于实现个人抱负整套理论。其中,格物致知是基础。
沈哲子讲述格物致知,是后世已经达成共识个概念,那就是推究物理,达至真知。少年营
学员们很快就接受
这
理念,并且认真恪守,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但纪友早受时下儒义教导,并不认同沈哲子
理念。
时下对于格物致知,有完全不同于后世套理解,其中汉儒郑玄
观点最具代表性。格,来也;物,犹事也。由此延伸出来
经义是,人性有善恶,性善则来善事,性恶则来恶事。不只对格物有不同见解,并且致知也放在
格物之前。
如此诠释,格物致知不再是获取知识方法,而是为人处世
标准,你是
个好人,就会遇到善事,是
个坏人,就会遇到恶事。
其后各家经传虽然都有诠释,但其实不脱这个理念
窠臼。纪友信奉
也是这样
个道理,为善者善恒来,为恶者恶恒来,趋善以避恶,从而达到诚意、正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