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这时代也有统计软件就好。
他摇摇头,不提自己
计划,指着默下来
文章开玩笑:“这篇文章不合俗流,恐怕也难合提学大人眼缘。到时候大人若不怜
才,那就只能靠几位贤兄在岁考时
展才华,叫方大人怜惜你等,放咱们
同回县里
。”
领头闹事赵悦书倒对他十分信赖,笑道:“怎
会。宋兄文章有国初雅正风气,方大人必定会取中
。
现在只愁有宋兄珠玉在前,
考试时作不出这样
文章,方大人恐怕更会以为
不用心学问,专爱与人打架
。”
宋时想起桓文来,不觉有些头疼——就说他来这趟祸害
多少人吧!要没有他抢人,这群书生能跑外县打
为本写法不合时俗
。
宋时在考场上都敢按着自己本意写
,对着不能判他卷子
人更没什
不敢说
,开口先引
朱熹
话给自己撑腰:“朱子曰:胡《春秋传》有牵强处。
立论不依胡传,但依左传而已。《春秋》直书东周故事,虽然以用辞为褒贬,但治春秋时还是应当视其为史书,以事见义,而非先立个天理人欲之说,以经文强注理学。”
他在篇二十五块
明清经学博士论文里看到胡应麟论《左传》
句“直书其事,臧否自形”,忽然就被这句话戳到
心里。后来他自己作春秋题时也不自觉地带上
这种态度,就按经中语义解释,避免先预设自己
立场,再挑着经籍中
强行证明自己
理念。
这贵
论文,写出来
东西能有错吗?!
本来后人解读前人文字就是做阅读理解,你不多看史料,用不同史料相验证,还要强行让前人按你三观和思路写史书,那注出来
能是人家
本意
。这不就跟某年高考,强行分析作者家
窗帘为什
是蓝
样吗?
他跟众人讲讲不以经学为义理作注、而要考据经文本义
想法,又怕自己还是个童生,人微言轻,就借朱熹
评论作代言:“圣人只是直笔据见在而书,岂有许多忉怛?”
名治《春秋》
刘廪生问道:“这倒偏向汉朝经学之说,莫非是令先师桓公所授?”
那倒不是,桓先生教他《春秋》时也是依胡传教他。他主要是从前世带来实事求是精神,觉得实征考据更可信,不能像别人
样深信索隐派研究出来
理论。
宋时轻轻摇头,感叹道:“这几年读多
朱子文章,略有所感而已。往后若有机会,倒该把春秋、三传对照着细读几遍,或许更有收获。”
或许回头搞几个表格,统计下事件、时间、文字用法,能分析出来更多东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