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方学子之身,在福建院试中以第三名经魁身份取中生员,简直可称奇闻。
他还在文中提到,这学生业师正是当年都察院御史桓公。桓公在世时爱他如亲子,数年后这学生单凭着早年老师留下
经籍讲义便考中
福建文学昌明之地秀才,果然以才学证明
老师眼力无差、教导弟子
水平过人。
思及其师徒之情,实在令人感动。
方提学写完这篇文章,也感伤
许久。他想像宋时当年,与恩师必定情同父子,如今竟被丈人家退婚,却不知这学生心里有多苦。
这个又孝顺、又体贴、又有才学
孩子,作东床哪里不好,桓老侍郎怎
就舍得退
婚事,丢掉这个孙女婿呢?哪怕非要孙女做王妃不可,也该再补
个孙女给他,将这桩婚事续上啊!
下*员进士无不交口称赞。”
宋县令满面放光,谦虚地说:“这倒不是下官筹备,而是小儿为招待恩师,前些日子写信特地回来安排
。劣子别
还罢
,只是孝顺体帖这
点可喜。”
这份孝顺体贴也体贴到方提学身上。
这天刚吃
东坡宴,转天宋时便从寺里请
个清俊风雅
僧人无尘来陪侍提学。那僧人竟是个禅教双修、以儒解佛
诗僧,见
提学也不讲什
因果报应,而是说起
“三家
道”,儒道佛皆
心,只是名有不同
观点,又能在提学面前谈论唐宋八家文章,指物作诗——
作得比宋时这个正经生员还高明得多。
桓先生写完这文章,感伤得都不敢叫他看见。后来在武平县学入泮礼上,看着宋时身着青色生员袍,领着本县新入学生员跨马游街
这诗僧果然请到方提学心里,他是都察院出身
清流名士,自幼读遍
东坡文集,自然也慕坡仙风流。不过他自诩名教中人,向来不爱结交京中那些奔走干权
僧人,如今竟在武平得
句通禅理、有德行、更知文翰
诗僧,岂不将其视作自己
佛印?
住着清雅如方外仙居馆舍,吃着各有特色
美食佳肴,闲暇时还有诗僧、才子相酬唱……方提学闲来计较这趟武平之行,仿佛不是来巡察县里学政,而是提前几十年过上
他理想中
致仕乡居生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世上哪儿有做官做到他这样潇洒?
他这阵子真个是文思泉涌,连作
几首《过武平》,从自己下榻
府宾馆咏到城外西山下
前宋宰相李纲读书堂,又作游记、小品文记述自己在县里巡查学政时受
招待,文中也提
几回自己在院试中点中
门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