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坐禅时,你才会对心这种空寂状态有最清净、最真切
体验。严格来说,心
空性甚至不是心
种状态,而是心
原初本质,这是佛陀和六祖都体验过
。
们应该在没有修行或开悟之处建立起修行
习惯,如果
们是在有修行和开悟之处坐禅,就没有机会让自己获得完全
平静。换句话说,
们必须坚定相信自己
真实本性。
们
真实本性超出意识经验之外,只有在意识经验
范围内,才会有修行与开悟,以及善与恶之分。但不管
们能否经验到自己
本性,它都是超越意识地存在着,
们必须以本性作为修行
基础。
别把佛陀话放在心上
哪怕心存善念也不是那善。佛陀有时固然会说:“你应该做这个,你不应该做那个。”但如果你把他
话留在心里,却不见得太有益处。这些话会成为你
种负担,让你有种不自在
感觉。说起来,有时心存恶念还会让人舒服
点。不过,归根究底,善与恶都无关宏旨,你是不是能够让自己平静、让自己不为善与恶所囿限,那才是重点。
有什东西梗在你
意识里头时,你就无法获得真正
从容自若。想要获得完全
从容自若,最好
方式是忘掉
切。这样
话,你
心就会变得够静谧、宽广而清明地以事物
本然面貌观看它们,不费
丝力气。获得从容自若
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
观念,把它们统统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
阴影或痕迹。
但如果你刻意停止心念或超出意识活动之外,那只会给自己带来另个负担。“
应该在修行时停止心念,但
却做不到,
修行不够好。”这样
想法也是
种错误
修行方式,不要刻意停止心念,而是要让
切如实呈现自身,那
,杂念就不会在你
心里久留,而你最后也会得到
颗清明且空荡荡
心。
保持颗空心
因此,坚定相信你心
本源空性,是修行中最要紧
事。佛经用大量
比喻来说明这个空
心,有时候
们会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它,这意味着
们不应该去计量它。如果它大得让你无法计算,你就不会有兴趣去计算它
。
但只有在坐禅时,你才会对心这种空寂状态有最清净、最真切
体验。严格来说,心
空性甚至不是心
种状态,而是心
原初本质,这是佛陀和六祖都体验过
。“本心”、“本来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这些语汇都是形容心
绝对宁静。
各位知道怎样才能带给身体休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带给心灵休息。哪怕是躺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