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和决断力在太学时期就已经通通用尽
。那个时候丞相
点都不
留梦炎气势逼人地反问道。这个问题令原本就难以立即答辩陈宜中更是为难地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将临安化为焦土,立于百万军民之尸体上面,你还能为大宋之荣耀而自豪吗?你有这样觉悟吗?”
“这……”
陈宜中无言以对,只能惨白着张脸。
“唉,你就是这种人哪!”
大宋改元罢。无谓
自豪与感伤,有何价值可言呢?
“但是……”
“但是?”
“吾等累官至此所食皆为宋之俸禄,不是吗?”
对于陈宜中而言,这点不得不加以考量。
留梦炎话中透露着
股轻蔑与怜悯。
“倘若真走到那个地步,结果你又救得
谁呢?”
不愿再面对这样难堪处境,陈宜中向留梦炎辞去。他
点都不想回家,于是便朝着刘声伯家
方向而去。对于陈宜中
意外来访,刘声伯毫无不悦之情出门迎接。陈宜中端起
送上之茶水,接着便开始娓娓地道出事情
始末。
文天祥太过偏激,留梦炎则毫无操守。然而批评这二人他却如何?什
都没做,什
也不能做。其实他并非全然
无能,而是不知道究竟该怎
做才不至于遭人非难。就在这样
徬徨与磋跎之下,反倒令事情越来越恶化。
陈宜中无力地向刘声伯笑笑。
留梦炎虽然以民众对于和平之希望为借口,把话说得相当漂亮,但是很明显就是打算投效元朝,以获得高位。
直以来在宋朝为官,以受到丰厚礼遇之身份,做出这样
事情,未免太没有节操
吧。陈宜中
话里,不自觉得流露出浓浓
批判意味。
“……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于(二十二史创记)之中如此评断道。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最为礼遇厚待臣下就是宋朝。不但有所谓“言事者及士大夫不杀”之传统,更在朱子学说
影响之下,特别重视大义名份。由于这种种原因所致,因此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舍身殉国
文武*员,在数量上也宋朝最多。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皆有这般
想法。就数量而言,拥有“就算国家灭亡,自己最好平安无事”之想法
人,实在远远地多出太多
。就好比陈宜中眼前
留梦炎,身居左丞相之职,本该以舍身取义、为国尽忠殉难为已任才对,然而却……
“那,大人是想彻底与元军奋战到底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