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件事。
倒是范玉笙忽道:“此事微臣不知,但臣记得,惠宗在位时,朝廷也曾收到过类似奏疏,当时为
保证边关
安危,朝廷拨
不少炭款过去。”
也就是说,孟州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
。
“当地为什缺少林木?”楼喻又问。
杨广怀回道:“臣在本地方志上看过,孟州在前朝之前并不缺少林木,但当时
朝廷为
扩大开垦,便命人砍去树林,将树林变成耕地。”
楼喻让冯二笔将奏疏递给他们。
“都看看,看完说说想法。”
四人看完之后,互相对视几眼,兵部尚书段衡率先出列。
“陛下,孟州乃大盛边关,气候确苦寒,臣以为,孟州知府这道奏疏应该并非虚言。”
奏疏上说,今年气候比往年还要恶劣,孟州乡野有不少百姓因无柴取暖而活生生冻死。营中些将士也抵御不
严寒,手足都冻坏
。
便专心批阅奏疏。
在吏部整治下,而今大盛官府
公文书写尽皆言简意赅,节省
楼喻
时间,没
会儿便批
不少折子。
他又翻开本。
这是孟州知府写奏疏。
楼喻当年从京城出使北境,穿过最后
道国门就是孟州城门。
孟州百姓为
能填饱肚子,自然是拼命地开垦耕地,林木便越来越少。
孟州土地并不肥沃,庄稼收成不好,越不好,百姓就越开垦,越开垦,林木就越少,森林
消失加剧土壤养分
流失,如此恶性循环,便成
如今这模样。
楼喻第反应是“退耕还林”。
但转念想,大盛如今
粮食总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
孟州知府写这份奏折,就是希望朝廷能够拨些炭送往边关,至少保证边关将士生存。
北方是有炕,但光有炕不行,还得有薪柴或木炭充当热源。要是没有足够
燃烧物取暖,有再多炕也白搭。
楼喻隐约记得,他当年去孟州时,放眼望去片原野,看不到几棵树。如此
来,百姓
确很难寻到燃烧物。
他不由问:“孟州林木缺乏,百姓平日是如何烧水做饭?”
这倒是把四人问住。
他当时只顾着思考如何破解北境困局,没有仔细注意过孟州城是什模样,只记得孟州城
驿馆特别冷,被子特别硬,烧
炭不仅少,烟还大。
这张折子上写内容,再次勾起他
回忆。
奏疏不长,但言语质朴恳切,看得楼喻眉头不禁皱起。
他吩咐道:“去叫杨先生和范相来趟,还有兵部尚书和财政部尚书。”
片刻后,四人齐聚勤政殿,均行礼问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