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禹导积石山’是
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描述,却是他‘攻’
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们认知中渤海,在
看来是青海湖。
因为青海湖就在祁连山脉南段,积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时代,为
治水,与开凿
积石山,让黄河改道、泄洪。
这段山海经,记载就是当时
河道。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不介绍
,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类似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以后单独写
章来解释,这里
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
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
山。
这里透露两个信息,
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
个就是禹攻过这里
山。
所以积石山这段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
那座山流出,
路往北奔流
段路,
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
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
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
积石山。】
过积石山以后,往哪流,
就不知道
,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
小段走向,顺带介绍
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段文字,也佐证
这
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