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城西南,整个城坐西朝东,以东门为正门。但是,在东汉
洛阳城中,南、北二宫南北纵列,以南门为正门,形成坐北朝南
布局。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都城从坐北朝南发展到东、西对称,并有南北向
中轴线布局,宫城向北移紧靠北城垣居中,突出体现
皇帝“面南背北”、“面南称王”
意义。不过,到
元代,为
附会《周礼·考工记》,元大都又重新采用
“面朝后市”
原则,将宫城移到都城
最南面,包在第二道城萧墙之内,居民区和市场都在萧墙之外。到
明代
北京城,又将皇城和宫城推到
城市
北部,但不是最北部,因此仍不同于隋唐。
郭和城平面形状也不断变化。
般是近于方形,但不是如《周礼·考工记》中说
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曹魏
邺都以前,基本上是南北
纵长方形,从邺都起东西向横长方形开始出现。但总
来说,以后
都城仍以南北向
纵长方形为主。还有
些都城
外郭,为适应当时
具体情况和地形,不采用方形布局。西汉长安城先造宫殿,然后再筑城,故外郭形状很不规则,状如天上
北斗,因此又被称为斗城。明太祖为
加强南京
防御,修建外郭时,因地制宜,把许多有军事意义
小山和玄武湖都囊括进来,因此南京城平面形状也很不规则。此外,隋唐洛阳城、南唐金陵府和南宋临安府皆依山傍水,自然弯曲,并不方正。
早期都城城墙都是用泥土夯筑,筑时
般是两边夹上护板,层层加土夯筑坚实,很像今天
国农村有些地方
“干打垒”建房
墙基。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都是泥土夯筑而成。这些城墙,至今多已不存,只有个别地方,例如洛阳东周王城、燕下都武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仍保留
些残墙断垣,远远看去仿佛是
条黄土垅。保存最好
是十六国赫连勃勃
夏国都城统万城,由于筑得特别坚固并且位于荒漠之野,仍保持着挺拔峻伟
风貌。
到封建社会
后期,都城开始用砖建筑城墙。这
变化大约最早开始于
国南方地区。从唐末五代开始,南方
些较大城市,例如成都、苏州和福州,相继用砖来筑城。砖建
城墙无疑比用土夯成
城墙牢固
些,并且不怕雨水,因此,宋元以来主要城市都采用用砖建城墙
方法。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在此方面自然不甘落后。明代
南京城是
国历史上第
座用砖砌
都城,用每块重约20公斤,统
规格
大型城砖包着城墙
外层,因而相当牢固,此后北京城也采用
这种做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