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笑话。但是笑话往往会反映
些历史事实。道光皇帝为人确实很节俭,所以
们看故宫现存
道光画像,道光皇帝确实瘦到
“骨瘦如柴”
地步。然而,他
能力也就到此为止
。他用
大臣,又都是穆彰阿那样“多磕头,少说话”
角色。他们眼看着国家
天不如
天,却都不敢向皇帝直言。
只有曾国藩特别着急。早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太平天国起义六年多前,曾国藩就敏锐地预感到,场席卷全国
大动乱正在隐隐酝酿之中。那
年,他结识
后来
名将江忠源。在送江氏出京时,他对朋友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这个人慷慨激烈,将来肯定会死在战场上。“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16)当时天下太平,没有人想到会发生战争,而曾国藩已知大乱之不可避免。
身居翰林之时,他只能读书养望,对国家政治没有发言权。及至位列卿贰,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展身手
,却发现正如同王蒙
那句话
样:“当
部长,才知道官小。”很多看上去很崇高
职位,并不像想象
那样可以呼风唤雨。曾国藩发现,在因循懈怠
政治气氛下,他虽然身为“副部长”,但想要登高
呼,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他在礼部“副部长”任上,
天到晚虽然没有片刻休息,但忙
都是些例行公事,对国家大政丝毫无补。偶尔提
些革新主张,也都被“部长”大学士们弃置
旁,根本不予考虑。
所以曾国藩很痛恨这种污浊混沌官场风气,曾国藩对大部分同僚是十分看不起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尝之。”(17)也就是说,他做官有年,饱知官场习态。在上者但知做出
副宽大优容
样子,来培养自己
人气。在下者办事
味软媚求同,打圆场,做老好人。他说,三四十年来不黑不白
官场,已让英豪短气。
胡林翼曾说:“人入宦途,全不能自己做主。”在这样
官场生存,眼看着国家政治
天天腐烂下去,曾国藩如同生活在
个腐气熏天
铁屋子里,感觉太难受
。
2.开罪咸丰皇帝
就在曾国藩做“副部长”做得不耐烦,想要回家之时,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这是虚岁,实足年龄十八周岁)、血气方刚
咸丰登基
。这
年,曾国藩三十九岁,也就是说,新皇帝比他小
差不多二十岁。
这下,曾国藩先不提回家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