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把军事重心由湘军转移给淮军,也就意味着李鸿章是曾国藩在部下中最器重也最信任人,否则这支淮军他将来调度不动。换句话说,曾国藩已经选定李鸿章做自己事业
接班人。
曾国藩为什会在名将如林
湘军集团中选择
个非湖南籍
李鸿章做接班人呢?
2.曾国藩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
人们提起曾国藩,般认为他
生做
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
1.妙手:裁湘留淮
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三日,正忙于两江事务曾国藩突然接奉上谕,北上“剿”捻。
原来在太平天国起义同时,北方黄淮
带也兴起
捻军起义。这
起义
开始对清王朝威胁不大,因为“捻匪本无大志,其意专以掳掠为生”(1)。他们保持着“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习惯,乡土观念严重,组织也不严密。
然而太平天国被绞杀后,原本配角捻军却异军突起,驰骋于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因为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
“遵王”赖文光率领部分太平军残部加入
捻军,对捻军进行
重新整编,在战斗中大量获取敌人
马匹、装备,逐步改步兵为骑兵,建立起
支精锐
骑兵部队,以大规模运动战对付敌人。改编后
捻军,连骑逾万,急如狂飙。
负责“剿”捻本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他急于求成,采取穷追不舍
战术,想
口把捻军吃掉。捻军故意避而不战,拖着他兜圈子,然后抓住时机,设下伏击,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四日将僧格林沁包围后杀死于麦垅地中。满蒙贵族最后
根柱梁摧折,朝廷四顾无人,遂急命曾国藩携带钦差大臣关防,督军北上“剿捻”。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
拿下天京之后,为解除朝廷对他
猜忌,曾国藩已经裁撤
大部分湘军,自剪
羽翼。剩下
点湘军余勇,“均属强弩之末,不堪驱策”(2)。
那怎
办呢?难道如同当初创建湘军那样再从头练
支军队出来吗?
这倒不用。
做大事人至少要看出三步。当初曾国藩在大规模裁撤湘军
时候,留有后手,那就是“裁湘留淮”:他虽然将手中
湘军遣散,但是却保留
自己
学生李鸿章所部
淮军。
军权是决定国家走向关键权力,有没有这个权力,对国家
影响力是不
样
。虽然裁撤
湘军,但是并不意味着曾国藩完全放弃
这份权力。保留淮军“以济湘勇之穷”,可以让湘系集团继续稳操兵权,从而保住在清朝统治集团中
决定性地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