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诸多世界第
中,有
个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产量最多
诗人。他
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
共才48000余首。乾隆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
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
首。世界第
,当之无愧。
长恨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多产诗人,乾隆作诗,确实“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时
天可以写十几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览昆明湖,他不到
小时就写
8首诗,平均7分钟
首。他专门写
首诗记载这个小小纪录
出现:“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御制诗二集》)然而艺术作品
质与量往往成反比,从血管里流出来
是诗,从自来水管里
拧就出来
,只能是自来水。由于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乾隆皇帝
生
大部分诗作不过是“分行
日记”,随手记心情、记风景、记事件而已。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
个片断:乾隆率大臣们游园,诗兴大发,顺口吟道:“
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
片……”吟到这里,突然卡壳
。幸好刘罗锅在侧,继上
句“飞入草丛都不见”,才完成
首御制诗。事虽夸张,却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乾隆许多“御制诗”
“创作”过程。事实上,为
记日记方便,乾隆皇帝什
时间都可以写诗,什
事都可以入诗,为
押韵对称,任意增词减字,创作出
不少中国诗歌史上最没有诗味
“诗歌”。比如乾隆四十
年(1776年),他曾经写下
这样
首
般人无法读懂
“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头两句,对历史特别熟悉读者也许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内阁每隔
天送给皇帝
次阁报,通报国家大事小情。今天
阁报上说,十八日北京下
二寸
雨。可是后两句如果不看诗注,任您知识多
渊博,也不可能读懂:过几小时,皇帝又接到
河北地方官
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
四寸
雨。北京所报是十八日
事情,看来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第二天
雨势更加喜人啊!
当然,任何事情总归会有例外,在写作四万多首平庸作品过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带着写出
些情真意切
感人之作。不过,这些作品大多围绕
个主题,那就是“悼亡”。比如下面
首: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