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秦国打击商业,“废逆旅”,废除旅店,禁止商人随便出行;“山泽”,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以此谋生。[7]
民众什都不能做,能做什
呢?只有两件事,耕与战。你或者上战场,为国家献出生命;或者努力种地,把收获
大半粮食充作军粮。
如果你既不想耕也不想战,怎办?进监狱。商鞅制定
极为残酷
法律,民众稍有违反,就割鼻断脚。《盐铁论》形容秦人
苦况说:“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bao骨长城,戍漕者
余为宾客。从此之后,秦国立国战略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不再致力于向中原发展,而是向戎狄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吞并大量羌戎人口,大力吸收戎狄文化之后,秦国
文化面貌发生
明显变化。考古发现秦文化中
屈肢葬、土洞墓、茧形壶、铲形袋足鬲等
系列独具特色
文化因素,中原其他国家没有,但是西北
些少数民族却有。[6]
这种吸收是有意识行为,是为
竞争
需要、生存
需要。西北少数民族
强兵良马成为秦军队
有生力量;与西戎
融合,给秦人
躯体注入更多粗犷和野蛮,决定
秦人狼
样
性格。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独特。秦国百姓和游牧民族
样,停留在“淳朴忠厚”
半野蛮状态。与中原散漫
农业文明比,秦国文化具有纪律严明、上下
致
军事化作风:“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
心同功,死不旋踵。”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正在中原国家渐渐废止殉人
野蛮风俗
时候,秦国却变本加厉。考古发现,秦武公死时(前678年),殉葬者66人;秦穆公死时(前621年),殉葬者居然多达177人,创
历史之最。
战国七雄中,秦国也是最功利,只求物质利益,不重精神价值。秦国文化
简单直接,
们从这个故事中就可以看出:
秦国宣太后执政期间,韩国曾向秦求救。宣太后在朝堂上对韩国使者大谈性生活:“从前服侍先王时,先王把大腿压在
身上,
很难受;先王把身子压在
身上,
却很愉悦。为什
呢?因为承宠交欢,
尝到
甜头。韩向秦求救,要拿什
让秦不觉得沉重,而感到愉悦呢?”
政治高层在外交场合聊起性来这样开放而直接,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
二
法家思想因此在秦国如鱼得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