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
们讲
,是历代王朝为什
要收那
多税。
那,这些税是怎
收上去
呢?国家规定
名义税率那
低,这些超过名义税率
部分,都是什
内容呢?
第部分是隐性加税,最典型
是明代。明代
税率看起来虽低,却从宋代
“货币化税收”恢复到
“实物征收制”,农民要给国家交粮食,而且最要命
是要求百姓自己把粮食送到官仓去。这样
来,实际税率就翻
很多倍,因为运费很高。正统四年(1439年),于谦曾经上奏,说山西每年运往大同、宣府、偏头关三边
税粮,道途之费“率六七石而致
石”。交
石粮食,运费要花六七石,相当于税率
下子翻
六七倍。
最夸张还是明代
白粮。明初定都南京,京官所吃
大米由附近江南五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农民交纳。这五府离南京很近,问题还不大。但传统时代
政策改革有
个规律,是“只改其不便君者,不改不便民者”,改革只改不利于统治者
,不改不利于百姓
。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仍然由江南五府负担京官大米。这五府
民众要千里迢迢自己把粮食运到北京,运费就远远超过粮食本身。李俊丽研究明代北方赋役情况
结论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
轻徭薄赋政策并没有被其后代君主坚持下去,到明太宗朱棣时期,各种赋役负担逐渐增加。……北方地区交纳
税粮不但数额大,运输费用也高,最低为所运粮食
1/2,最高能达到六七倍。”[15]
第二部分是交税过程中索贿受贿。
明代运费还不是农民最主要负担,更可怕
是官吏克扣,因为是实物税,农民在把粮食交到官府
时候,官府
工作人员往往千方百计挑剔,说粮食质量不达标,太湿
,或者品质不好,要农民回家换新
来。上千里
路途,不可能重新换,怎
办?贿赂他,因为他实际上就靠这个活着。所谓“厂基之典赁,芦苇之搜求,人工之费用,旗甲之盘剥,门吏皂快之需索,诸弊难以屡数”,里面
门道太多
,各种克扣,往往致使纳粮者十户而九都要“破家荡产,鬻妻卖子”。连明代皇帝都对此种情况心知肚明,在圣旨中说过:“公家所用十不二三,民间费耗常十数倍,加以郡邑官鲜得人,吏肆为*,征收不时,科敛无度,假公营私,弊不胜纪。”意思是说各地*员素质不高,吏员更都是坏蛋,拼命多收税,结果收上来
到国家这里不过20%~30%,而百姓
负担却比国家规定
多
十几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