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提及镜子更是不计其数:比如《红楼梦》中要
贾瑞性命
那面‘风月宝鉴’,《封神演义》里赤精子传给徒弟殷洪
阴阳镜,《聊斋志异》中有
篇名叫《镜听》
,妻子在除夕拿着镜子向灶神祷告,然后抱着镜子出门,听大街上行人无意中说
话,来占卜丈夫乡试
凶吉……当然,最有名还是‘破镜重圆’
故事:南北朝
时候,陈国要灭亡之际,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恐怕国破后要天各
方,就把
面铜镜
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
半,作为将来相会时
证物。后来徐德言颠沛流离,终于在街市上发现
妻子
那
半铜镜,把自己珍藏
半铜镜对上,恰好吻合,赋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夫妻相认,终于团圆。”
王云舒插嘴说:“小时候听这故事就纳闷呢,古人把
面玻璃镜
掰两半,拿着多容易碰碎,多容易刺着手啊,敢情是铜镜啊。”
刘新宇笑,接着说:“无论铜镜雕饰得怎
精美绝伦,但由于它照出
影像毕竟不够清晰,所以注定要被玻璃镜所取代。牛顿很早就指出:金属在反射光线时比玻璃折射光线时所丢失
光线要多得多。
“关于玻璃镜起源,伟大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他
巨著《博物志》中写道:‘据说西顿(位于叙利亚)这地方最先发明玻璃镜,其玻璃工匠因此而名扬四海。’不过,在早期,人们还没有掌握制造平整透明
薄玻璃
技术,也无法在加涂热金属层时避免玻璃受高温炸裂,因此玻璃镜子
面积总是很小,大约只有
只小茶碟那
大,质量也很差。中世纪晚期
北欧,最流行
是
种名叫‘牛眼睛’
小型凸镜,由于照出
影像不清晰,被人们起外号叫作‘阴影脸’。
“直到1450年,威尼斯穆拉诺岛上镜子制造专家贝罗维埃罗用含有丰富
氧化钾和磁铁
海草灰制作出
极其清亮
玻璃,此后,威尼斯人利用锡和水银
混合法改进
锡水齐涂层
方法,成功地制作出
‘美丽非凡、纯净无瑕
镜子’。自此,精美而昂贵
威尼斯镜子风靡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据记载,16世纪初,
面装饰着繁复
银质边框
威尼斯壁镜
售价为8000英镑,要知道,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
幅画作也只值不到3000英镑——镜子价格几乎是它
3倍!
“据法国驻威尼斯大使1664年提交报告称,法国每年因购买镜子而需要向威尼斯支付大约30万英镑。对于身高虽然只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