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西方发展学者说:贫穷是
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
种惊世骇俗
观点提出
,但
狭隘
人生经历却证明此话大有道理。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
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
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
种人生
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
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
些人在追求快乐,另
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
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以此为基础,他建立
自己
哲学大厦。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
原动力是自
保存。作为
个非专业
读者,
认为这是同
类
东西,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
根基。以此为基础,
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
们民族
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
种比较复杂
伦理学。由此产生
个矛盾,到底该从利害
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
种先验
东西,叫做崇高——举例来说,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先天
良知良能,这就是崇高
根基。
也不怕人说
是民族虚无主义,反正
以为前
种想法更对。从前
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
种想法里产生贫困;从前
种想法里产生
总是快乐,从后
种想法里产生
总是痛苦。
坚定不移地认为,前
种想法就叫做聪明,后
种想法就叫做愚蠢。笔者在大学里学
是理科,凭这样
学问底子,自然难以和专业哲学家理论,但
还是以为,这些话不能不说。
对于人人都追求快乐这个不言自明道理罗素却以为不尽然,他举受虐狂作为反例。当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受虐却不是罕见
品行。七十年代,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
口号鞭策下,劳动
强度早已超过
人力所能忍受
极限,但那些工作却是
点价值也没有
。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
,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但队干部和积极分子们却乐此不疲,干得起码是不比别人少。学大寨
结果是使大家变得更加贫穷。道理很简单:人干
艰苦
工作之后,就变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没有多长出任何可吃
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人人都有所追求,这个道理是不错
,但追求
却可以是任何东西:你总不好说任何东西都是快乐吧。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道理;苏格拉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