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纽约圣尼耶尔大学商学院1992届工商管理学毕业生论文答辩会举行,答辩会场设在间预先布置好
教研室。
方迪返校已经几天,今天是她毕业论文答辩
日子,她是第二批答辩生。方迪经历过新闻学院
毕业论文答辩,对本次工商管理学答辩又有充分准备,之前也参加
答辩委员会组织
预答辩,心里并不紧张。答辩席在讲台上,台下坐着3位答辩委员,主答辩是学院
副院长。方迪上台先向答辩委员说
声“老师好”,然后就开始论文陈述。
方迪毕业论文题目是:《决策
法则——见路不走》。
方迪说:“承认,初次听到‘见路不走’
时候
很排斥,甚至在心里嘲笑,觉得故弄玄虚。当
明白
这个词
含义之后,
觉得
很浅薄,也为
嘲笑而惭愧。”
方迪说:“在这所伟大学校里,相信每个学生对‘创新’这个词都很熟悉,每个老师都在强调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如果不拘于字面,
理解是:创新并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
方法。市场条件在变,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而不断催生
方法普遍具有‘新’
特征,人们就习惯
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这是
个方便
表达,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
意思。”
方迪说:“为什每个老师都在向学生强调创新精神呢?
理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每
个成功
范例都贴上标签,正确
、先进
、潮流
,然后拿着这个标准衡量
切管理方法,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
,就是错误
、落后
。这很可怕,因为每个企业
具体情况不
样,没有哪种条件是可以悉数复制
。
们在教室里学习
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师反复所讲
,是引导、启发
们
思维,培养
们
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
们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质,就是培养
们见路不走
能力。”
方迪说:“过去是以两极判断事物
,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样
思维很狭隘,事实上很多事物并不是以简单
对错就可以判断
,是属于条件
可能与否。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
,什
条件产生什
结果,什
结果需要什
条件,这是科学。如果符合
个好听
概念比符合实际重要,对于企业就很危险,就会脱离实际。有
个很中国化
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师讲
‘创新’基本是
个意思,都是主张挣脱模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