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不是每次鼓掌便会出现空中飞人
。
写作和做人样,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写作回报?苍
世人不幸之性情之人,纤弱之灵始终穿插在时代之中,须勠力坚持理想,才不辱诸苦命前辈之风骨。
今后当多寻找吾辈失散之族群,以求心灵交通之感动。如济安、赫塞②、卡缪……米兰·昆德拉。
问题是,身为
个中国人,如何好好地活着。
除此无他。
艺术之于人生,犹如拐杖之于人,虽人工但不造作,虽后天而非虚假,相辅相行,相加亦相减。
。
天生小说家想写
总是那些不能解决
问题,而不是他想解决
问题。
这
生对文学艺术上
努力就是要为“难过”找寻
位母亲。
悲剧可贵处在于它导出
温柔与敦厚,尤其是后者。
创作小说活力渐渐停止,
反省到,可能
已逐渐丧失对人
兴趣
,人是烦恼
聚合物,可能因为
意志正在萎缩,且只贪图“多
事,不如少
事”生活哲学
。
对而言,最深
恐惧不是冲突,而是幽暗
寂寞,只要这种噬人
黑影
笼罩下来,
立刻愿意放弃
切偏见与对立,去寻找救星,倾听任何琐碎无聊
谈话,在尚未
解死后
真相前,任谁也无法摆脱虚无
倾向。何不尽力让人世温暖?
散文,写作者面对新题材心中虔敬戒慎,类比《长白山夜话》中梅济民描写
“采老人参精”,用红线绑住并磕头膜拜
心情……
文字像是中药,虚不受补。
文字是补药,不是解药。
幽默是悲伤低音部。
人生仿佛只像是张感光
底片
,
辈子中好坏全装进去,但其中过程,谁不希望能将画面处理得美好、和谐。几家能够?
在肉体极为疲劳,在肌肉失去灵活而精神仍醒时候,
有时经历到
种类似
段死亡前
倒数时光,那时
个人似乎他
灵魂呼之欲出,几乎要完全脱离
执,而在他
生中第
次那
客观地看着自己,这是他第
次从镜子以外看见自己,而痛苦与忧愁不再烦扰他,快乐也不再滞住他,他深深地体会到这是
个令人欣慰
转换与开始,
次由结束所造成
完美,独
无二
次经历。
有时渴望自己陷入贫病虚弱中,或许将因此而迎接着世人。
晚阅毕《夏济安日记》,字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道尽真性情之人惆怅人生,
世为人,实乃炼狱
遭。
吾今之遇,比起济安,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济安所生之时在前,恐亦有苦难言之处甚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