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之情,将这个汉子留在老师身边。就像他以前手不离长剑那样,子路如今也无论如何离不开夫子
。
那时孔子,尚不到“四十而不惑”
四十岁,与子路相比,也仅仅是年长九岁而已。但这九岁
年龄差,在子路
眼里,简直就是遥不可及
无边无涯。
再说孔子这边,也在为子路那异乎寻常桀骜不驯感到惊诧不已。倘若单是好勇厌柔,倒也并不十分罕见,可像子路这样蔑视形式
,真可谓绝无仅有。譬如说“礼”,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精神范畴
,但要学“礼”,却必须从具体形式入手。然而,子路就很难接受这种先形式后理论
学习门径。因此,在听老师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之类
理论时,他便欣然动容,如沐春风,而老师讲到《曲礼》
细则时,他就立刻兴味索然,无精打采
。也就是说,对于形式主义,这个汉子有着
种出于本能
忌避和反感。所以孔子要教会他“礼乐”,也就难上加难
。
然而,子路还有比学习“礼乐”更难事情呢。
对于老师孔子,子路最为景仰是他身上那种异常厚重
人格魅力。但是,他不理解这种厚重感源自日常生活中种种微不足道
具体行为之积累。他会说“有本才有末”这样
话,但他缺乏对于该如何养成这个
“本”
实践性思考,所以时常会遭到孔子
训斥。因此,他对孔子心悦诚服是
回事,但是否能立刻接受孔子
感化则又是另
回事
。
孔子在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时候,并没将子路考虑在内。因为他觉得尽管子路身上
缺点很多,但绝不属于“下愚”之类。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更欣赏这个狂放不羁
。因为他看到
子路身上
种无与伦比
“美”,那就是,纯粹
“无利害性”。由于这种“美”在该国
民众间太过稀有,故而除
孔子,谁都不认为子路身上这
倾向是
种“德”,反倒显得是
种难以理解
“愚”。但是,孔子十分明白,比起这种世所罕见
“愚”来,子路天性中
“勇”和政治方面
“才”,都是不值
提
。
在对待父母态度上,子路做到
谨遵师嘱,约束自己,好歹遵从
相应
形式。因此,入孔门后,他
亲戚就对他刮目相看,赞誉有加,都说这个无法无天
愣头青变成
依头顺脑
孝子。然而,这些赞扬反倒让子路觉得十分别扭。因为他觉得,这算什
“孝”呢?不过是虚情假意罢
。还不如以前率性而为,令父母头疼那会儿来得真实呢。他甚至觉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