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在苏联文学界是十分引人注目位作家。他从五十年代起发表作品,第
本小说集《明春之前》(1953)并未引起广泛
注意。六十年代发表中篇《陨星雨》(1962),开始真正得到文学界
重视。阿斯塔菲耶夫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是在七十年代。1975年,长篇《最后
问候》(1968)和《牧童和牧女》(1971)等作品获俄罗斯国家奖。1978年,长篇《鱼王》(1976)获苏联国家奖。虽然1979年10月作者曾因短篇《落叶》(1979)受到批评,但阿斯塔菲耶夫
名字近年来却日益受到评论界
重视。有些评论认为阿斯塔菲耶夫是属于那种“初作默默无闻,嗣后日臻佳境”[1]
作家,因为就他主要作品
艺术技巧和内容深广程度来看,确实是
部胜似
部。到
八十年代,阿斯塔菲耶夫作为苏俄当代文学代表人物之
地位就更是无可怀疑
。
七十年代苏联文学个重要趋向是着重探索时代——历史
和现时
——在人
精神世界里引起
变化,着重发掘生活现象本身包含
道德意义。很多作家
作品里,战争描写已经失去
庄严
颂歌色彩,人们转而思考起其中包孕
大量人性
悲剧;生活也不再是美好和理想
同义语,战后时期
度流露
对生活
乐观情绪渐渐转变为批判
眼光。新
代作家不仅在为某些生活现象寻找社会解释,而且认真地在探索社会现象里
人性道德含义。在创作观念、艺术技巧上,他们也力求创新。从俄罗斯和前苏联文学传统
观念看来,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各有师承,然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
创新。这是传统和创新交替
代,体现着两者
渗透和糅合。反映时代更替
矛盾表象正说明
艺术本身
内在综合。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创作正符合这种时代精神。在传统
眼光里,他有很多不合传统之处,从现代小说
角度来看,他又有很多执着于传统
地方。
个作家,不管他对现实和人生
观察有多
深刻,总要以自己
生活体验作桥梁。当他观察、理解、分析生活现象和人物内心
时候,他自己
生活经验和感受就要对种种现象进行筛选,而且自己
生活往往就成
创作
素材。因此文学作品带上某种程度
“自白”性质,实在是常见
现象。只是这类“自白”
因素通常都覆盖在色彩绚丽
情节外衣下面,并不那
惹人注目,而阿斯塔菲耶夫则很少去刻意组织情节,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