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忆秦娥。开始叫易招弟。是出名后,才被剧作家秦八娃改成忆秦娥。
易招弟为进县剧团,她舅给改
第
次名字,叫易青娥。
很多年后,忆秦娥还记得,改变她命运时刻,是在
个太阳特别,bao烈
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
个用柳条编
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
。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让她麻利回来,说她舅回来
。
她舅叫胡三元,在县剧团敲鼓。她娘老骂她舅,说是不成器东西,到剧团学瞎
,作风有
问题。她也不知道啥叫个作风问题,反正娘老叨叨。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戏,见她舅可神气
。他把几个大小不
样
鼓,摆在戏台子
侧。他
整个身子,刚好露出来,能跟演员
样,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戏要开演前,他先端
大缸子茶出来。那缸子足能装
瓢水。他是不紧不慢地端着摇晃出来
。他朝靠背椅子上
坐,二郎腿
跷,还给腿面子上垫
块白白
布。他噗噗地吹开水上
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
个长布套里,掏出
对鼓槌来。说鼓槌,其实就像两根筷子:细细
,长长
。“筷子”头朝鼓皮上
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
,可手
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
,看着“筷子”
飞舞,还有她舅嘴角
来回努动,下巴
上下含翘,眼神
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立马就热闹非凡
。四处八下
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
台前。招弟是后来才知道,这叫“打闹台”。其实就是给观众打招呼:戏要开始
,都麻利来看!看
人越多,她舅手上
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
阵,bao雨,击打到
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
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
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
。可那鼓,却发出
皮将爆裂
迭声脆响。以至戏开始
,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
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下他这敲鼓
好手艺。省城大剧院
戏,舅说也看过几出
,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
”。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
就是骂,说他
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三十岁
人
,还娶不下个正经媳妇。骚气倒是惹得几个县
人都能闻见。后来招弟去
县剧团,才知道她舅有多糟糕,把人丢得,让她几次都想跑
算
。这是后话。
她从坡上回来,她舅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