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赶出京城。老魏带人去,唱得粗腔大嗓、声震屋瓦
,与昆曲
优雅绵长,很是不搭调,自是被冷落、嘲弄出局
。不过,老魏这人很精明,他发现昆曲
路数,也是快撞到南墙
:戏词太文雅,普通人几乎听不懂,能看戏
,都得识文断字。那时又没字幕机,看戏还得拿着灯笼、蜡台,翻着剧本,才能看明白。书面语叫‘秉烛而观’。老魏觉得,
门艺术弄到这个份上,恐怕离死也就不远
。他回来,就有针对性地,专门打理
几出‘生活’戏,二次进京时,专跟昆曲打起
擂台。结果,
下就把昆曲给打败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
‘花雅之争’。‘花部’是以秦腔为代表
地方戏。‘雅部’就是昆曲。‘花部’组团与‘雅部’对台起来,‘雅’得咬文嚼字、典故叠加
昆曲,自是无法跟‘花’得家长里短、俚语俗谚
地方戏相对抗
,
下败落得很惨很惨。当时有好多文人墨客,都撰有笔记。清人
笔记可是很有名
。魏三
名声,多是靠他们
笔记传下来
。这些笔记里说:魏三
出《滚楼》,弄得‘
时观者尽入秦班,京城六大班从此无人过问,甚或散去’。还有
甚至说:‘
时不识魏三者,无以为人。’不认得魏三,连做人都成
问题,你想想,那是多大
声名哪!现在流行歌坛刮‘西北风’,那时京城刮‘魏旋风’哩。不过,人太红火
,就要遭嫉恨。何况老魏
秦腔班社,是远离京城
地方‘草台班子’,昆曲早已是庙堂贡品
。让‘庙堂’里有权有势者打压
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事。有高层人士,就给老魏扣上
‘诲*诲盗’
帽子,说他唱‘粉戏’,有伤风化。所谓‘粉戏’,就像今天
‘黄碟’,色情戏
。自然,老魏就被以‘扫黄’
名义,给逐出京城
。”
封导说到这里,突然拿起个酱猪蹄啃起来,没
下文。大家就越发觉得这故事有味儿,都打问后来呢。封导说:
“后来老魏就到扬州唱戏去。老魏这个人,是哪里热闹,就把秦腔朝哪儿打。既然扬州是天下财富、人脉聚会之地,他就把班社开到那儿去
。由于老魏扮相好,唱得好,做工好,戏也接地气,很快就在扬州把场子踢开
。甚至又出现
京城
阵仗。弄得地方戏班
主角,都纷纷钻进他
班社讨生活来
。扬州
文人们,在笔记里记载秦腔魏三,称他为‘野狐教主’。说‘花部泰斗魏长生,在苏州、扬州,演戏
出,赠以千金’。你想想,红火得
得。还说几乎全国各剧种演员,都纷纷拥到扬州,拜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