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翻过乌拉尔山前往流放地囚犯队伍,都会路过
根高3.5米
普通柱子。柱子由砖砌成,表面涂石灰。它矗立在圣彼得堡以东约2500千米处
林间空地上,
侧刻着彼尔姆省
省徽和“欧洲”
字样,另
侧刻着托博尔斯克省
省徽和“亚洲”
字样。这个俄国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之间
界标非常简易,因而掩盖
它作为流放者跟故乡痛苦分离
标志
重要意义。被流放
无z.府主义者彼得·克鲁泡特金公爵冷冷地指出:“在西伯利亚界标上题刻但丁
地狱,会比这两个假装描绘两大洲
轮廓
词更合适。”1美国人乔治·凯南曾在1888年穿越西伯利亚,当时他亲眼见到
这个界标旁
景象:
在圣彼得堡和太平洋之间广阔地域,这个地方包含着最多
痛苦暗示,这个小小
林间空地,这个矗立着
根满是悲伤
柱子
空地,是最引行路者伤心
地方。成千上万名流放者,包括男人、女人和儿童,王公、贵族和农民,在这里向朋友、故乡和家园永别……俄国农民,即使他是罪犯,也深深依恋着他
故土;这个界标周围曾经上演过很多撕心裂肺
场景……
些人陷入无限
悲伤当中;
些人在安慰泪眼婆娑之人;
些人跪下来,把脸贴向故土
土壤,然后带上
把泥土随他们去流放地……2
经过这根界标柱流放者有时会在上面涂写最后
告别语句,比如“别
,玛莎!”“别
,生活!”。另
些人为
避免自己被遗忘,会把自己
名字刻在水泥涂层上。这根界标柱没能保存至今(虽然后人已经重建
根类似
柱子),但是只要这个标志着行政边界
朴素柱子矗立在那里,大众就会始终把它当作西伯利亚流放者遭受过苦难
象征。3
在界标柱旁再上演
悲伤和不幸场景,是
种对沙皇把其臣民驱逐到帝国
广阔领地
权力
衡量方式,正如1649年
刑法典规定
那样,“到君主命令去往
任何地方”4。因此,前往流放地
行程是
种对专制权威
衡量方式,向东
每
步都是对统治者
效忠。到18世纪末,在圣彼得堡野心勃勃地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推动殖民化
过程中,罪犯及其家人
被迫迁移也发挥着核心作用。
欧洲各个帝国都在努力解决刑罚移民严峻后勤问题。在18世纪后期,对英国罪犯来说,前往澳大利亚刑罚殖民地
航程是可畏
考验。罪犯精神萎靡地待在船只
监牢中,“在湿漉漉
寝具上瑟瑟发抖,无法外出活动,四周都是盐、粪便和呕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