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尔琴斯克矿区西起贝加尔湖东岸,东至中国边境,这片横跨1300千米多山丘、多林木地区是尼古拉
世时期最可怕
流放地。涅尔琴斯克
采矿业发端于16世纪末,第
个银矿冶炼厂于1704年在涅尔琴斯克扎沃德建立,该城位于东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茨克以东1600千米处。这个偏远而荒凉
地区从未吸引过很多自愿劳动者,因此当局是从苦役犯和被征用
农民当中招募矿工
。在18世纪40年代之前,涅尔琴斯克
直是俄罗斯帝国唯
银矿区,并且在18世纪60年代之前,这里
产量始终不大。俄国参与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后,金属需求量增长,采矿业扩张,这里
产量才开始变大。在1704到1750年
数十年间,涅尔琴斯克只开采和提炼
9000千克白银,但仅在18世纪80年代这十年中,产量就跃升至7.6万千克。到19世纪初,涅尔琴斯克发展为重要
银矿、铅矿、铜矿和金矿开采地以及主要
西伯利亚苦役劳动场所。1
到19世纪20年代,以涅尔琴斯克城行政中心为圆点,四周分布着7个冶炼厂和20个银矿山。每个劳动场所周围都聚集着定居点,共住有1.7万名工厂工人、矿山雇员和士兵,还有约6000名流放者,其中1/3是苦役犯。页岩和岩石覆盖着矿山上方
山丘。夏天,这些石头上长着
层薄薄
植被,冬天则盖着厚厚
积雪。茂密
树林环绕着定居点,晚上人们可以听到野兽穿林而过
声音。工程师和民族志学者格里戈里·斯帕斯基在1820年记录
他对涅尔琴斯克扎沃德
阴郁印象:“沿着长6000米
下坡路走向这个城镇,仿佛走入
个深坑,在这个深坑里,摇摇欲坠
建筑杂乱地散布在斜坡上。只有来到主街上才可能看到冶炼厂
建筑。”在城镇里面,熔炉喷出令空气难以流通
浓重黑烟;矿工
喊声和诅咒响彻泥土路和破旧
建筑。到19世纪20年代,这些矿山太过声名狼藉,因而亚历山大·普希金在他
诗作《沙皇尼基塔和他
四十个女儿》中把“通往涅尔琴斯克之路”暗指为那些得罪沙皇
人将要面对
可怕命运。西伯利亚
矿山臭名昭著,而在涅尔琴斯克
矿山无愧于这
声名。2
在第组十二月党人谢尔盖·沃尔孔斯基、谢尔盖·特鲁别茨科伊以及他们
6个同志从圣彼得堡出发3个月后,1826年10月,他们到达布拉格达茨克矿山。玛丽亚·沃尔孔斯卡娅后来回忆,这座矿山是“
个有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