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俄国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经历,写作并发表
纪实小说《死屋手记》。本书书名即取自这部震撼人心
小说。
西伯利亚地理条件令其长期充当着沙皇俄国
流放地。普通刑事犯与政治犯、被社区抛弃
普通人、追随丈夫和父亲
妇女和儿童,来到
这片广阔
荒原,他们或被监禁,或定居流放地,或造福当地居民,或挣扎着生存,或大胆越狱,或反抗监狱,bao政,或积聚着g,m力量。但是随着各种移居者将它开发得日益繁荣,西伯利亚
惩罚功能在日渐减损。西伯利亚兼具惩罚与殖民两个功能,但这两个相斥
功能
直在从内部拆解着流放制度。
为写作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曾在俄罗斯从事年半
档案研究,运用19世纪
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
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
命运。
本书中《死屋手记》《叶甫盖尼·奥涅金》《致西伯利亚
囚徒》《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复活》译文,分别引自娄自良、智量、戈宝权、荣如德、荣如德和力冈
译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