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断代史出身。现行中国断代史体系把1840年前
中国历史(所谓中国古代史)分成两段,唐末以后是
段,先秦到唐末是
段,
所学
魏晋南北朝史,属于前半段。这两段差别比较大,通史课也
般是两个老师分开讲。因此做古代史前半段
不仅有异于近代史(更不用说有异于各位这样做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
),而且有异于研究唐以后中国史
。在政治敏感
学术环境里,似乎做前半段
更加能够逃避或隐藏知识分子
现实关怀与当下焦虑。大概是因此,
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
民族问题时,几乎没有任何与现实直接相关
考虑,更没有想到要把中古早期
民族问题与中古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至当前
民族、族群问题联系起来。然而随着时间和研究
推移,这种古今问题之间
联系和对话,似乎无可阻挡地出现
,有时成为
种动力,
种启示,有时又成为
种困扰,
种牵累,
种让人不再轻松、不再乐观
暗黑力量。
葛兆光老师所立这个题目“历史中国
内与外”,也是
直非常关心
个重大问题。
以前讨论走马楼
吴简中
“真吏”时,意识到这个“真”和睡虎地秦简里
“真臣邦”
“真”,真相对于表(外)而言,是某种意义上
“内”。依据秦简,以华夏为中心
世界秩序是这样
:华夏以外
世界都不是华夏,但非华夏世界又是有分别
,分别就在于有些已经归附,有些还没有;归附
可以看作“内臣邦”,没有归附
则是“外臣邦”。内臣邦,即真臣邦。这种分别,与后世所谓“生番”、“熟番”是
样
。吴简
“真吏”,就是已进入孙吴统治、却又保留
某种特殊身份
“夷民”基层组织
乡吏。这是古代华夏世界多重内外分别
个例证。
北魏官制中,有些属于内亚传统
官职,常以“内”为名,如内行令、内三郎、内侍长等,在代北祭天大典中,内外分别尤为清晰。
曾把历代王朝
内外观念和阿尔泰系统各语言
内外观念做
个比较,发现大家都在谈“内外”,但说
都不
样,各有特定
意涵。北朝、辽、金、元所说
内外,所指也都不各不
样,如果不
解其特定
内外概念,就无法理解这些王朝
政治结构。内外观念当然是高度流动
,但在某
体系、某
时期之内又是相对稳定
。
讨论中国传统王朝政治理念时,常见引用“天子无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话来阐释古代
“天下观”。在抽象
思想和理想层面,也许可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