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以军:最近读到余华随笔《
能否相信自己》里有这样
段话:“……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
样,使自己
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
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
想象里建构起自己
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
叙述永远大于现实。他们笔下
景色经常超越视线所及,达到他们内心
长度;而人物
命运像记忆
样悠久,生与死都无法去测量。他们
作品就像他们失去
空间
民族,只能在时间
长河里随波逐流……”这让
不自觉地想到你
这些篇小说。布鲁诺•舒尔茨将他
父亲以
种孩童
晃荡和烂漫,变成鸟(或鸟类标本)、蟑螂和螃蟹。最后他妈妈还把那螃蟹烹煮
。你
这些篇小说,似乎皆将
个父亲
角色,冻结、静止、禁锢在
幅众人恍惚傻笑
画面里。“父亲早已离开
”他像舒尔茨那个“逃跑时腿不断脱落在路上”,去开始
种没有家
流浪生活
那个,消失
父亲。那样
幅画,
幅家族合照里,因为父亲不在,而使所有人都滑稽、空落而淡然世故。这样
“伤痛早在故事源头之前”
节制、幽默,近年来
只在石黑
雄
小说中读到。
非常迷惑你如此年轻便以这样
时间感冻结自己
故事。仿佛不断复返回去那个“大于现实”
静静
街道、公路、小镇、咖啡馆和里面
人物们。也许有点冒昧,能否请你谈谈这个。“那是怎
回事?”
童伟格:很有趣是,您在问题中提到
余华
话:“使自己
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
自由里生存……”其实,
直悄悄在心里转着类似
念头,
总以为,小说
魅力,应该就在于它“很自由”,所以,对于您这个问题(“那是怎
回事?”),
无法准确回答,因为在写
时候,以及写完之后很长
段时间,
其实并不真
知道(甚或只是察觉),它们何以长成
这副德性?
把这九篇小说重读
遍,发现
件蛮严重
事,那就是,在写作
这五年间,
比较像是在原地转
圈,比较像是以同
种手法,把个人
点小小
焦虑推远
点,如此而已。于是,整件事情也许可以倒过来:如果有
个人总是企图“冻结”“静止”“禁锢”
个早已逃脱
角色,他可能只是想逃脱那个早已“冻结”“静止”“禁锢”
形象罢
。是不是如此呢?
开始在想这个问题。
记性很差,
常想,记性差
人在生活上,有
个坏处,和
个好处。坏处是,记性差
人,
旦想跟别人复述
个他听过、而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