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说,或准确地说,是《见王维十九种,以及更多种方式:以〈鹿柴〉为例》。以翻译探微诗心,又以诗来观照翻译
艺术。翻译与诗,各为进路,又互为目
。这样
互相映现,像《华严经》里说
因陀罗网
明珠,彼此辉映,重重无尽。
而说到诗与翻译,当然就会想到——简直是绕不过去——弗罗斯特那句名言“诗即是翻译中所失去
”。诗是可译还是不可译
,对许多人来说,总是
个疑窦重重
问题,
个忧心
问题。但无论怎样争论,都没有弗罗斯特这样斩钉截铁地从根上否决来得狠,求诗
翻译,不但无功,而且有过。这
个大否定,简直有如南泉斩猫。
但对这句——这个狡猾而智慧
句子,或许
们可以有另外
理解——在温伯格这本书
观照下。
们要注意到,他在这里只是描述,说到翻译
“失”。而翻译之失,这似乎
确是
个无可避免。就如温伯格在本书所展示
,且不讲那些因为功夫或者功力不到
硬伤之失,即使那些被认为是最好
翻译——比如王红公、斯奈德——在“空“意
传达上也是打
折扣
,前者直接“空山”变形为“荒山”,后者在叙述上露
人迹。再比如,颇有几个汉语诗人在翻译
时候,竟然忘掉
“复”字。所以翻译
失,或许是必然,就像阅读——永远不能穷尽
切意义,以及写作——永远有着言不尽意。有失,必然有得。比如,西方译者对“上”
纠结,在意以及最终
处理,让这个在汉语里太过平常而被
们习焉不察
词骤然生辉,并为整幅风景平添
份精神之光。甚至,
们要承认,在他们险象环生与如履薄冰
翻译中,在他们
若有所失中,让这首小诗在
们眼里更加地明亮。是翻译上
次“返景入深林”——让
们这些汉语
读者,能够在汉语中,重新凝视,见
座空山,
片深林,见到青苔与光。
而这些,以为要细细看看程抱
与帕斯所记录
自己对这首小诗
翻译过程。
将此视为两个绝佳
翻译现象学细描。它们是这本小书最精彩
部分之
。在这两次细描中,可以看到翻译中纷纷来去
失与得,危险与美妙。
如同对死理解更有助于生,也许,知道——或者说懂得
——这个失,就更善于得。对此,
印象极深
是张枣对史蒂文斯
翻译。
最初震惊于那些翻译
大胆偏离,最后又为那种貌离神合而服膺。那种处理,以及处理
美妙,如同古尔德对巴赫那
首咏叹调以及三十二次变奏
演绎。
当然,这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