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纵向刻着金字,牌位前常烧着香,陈列着鲜花、饮料、水果和其他食物。在夏季盂兰盆节时,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灯笼,迎接祖先亡灵回家。
把这种独特
仪式当成
种象征和习俗,以西方人参加基督教葬礼
心情参与其中,无关任何信仰。但是在日本,精神信仰更多被认为是简单
常识,而非信仰
表达,它们稀松平常,不经意间就会忽视其存在。“不同于
们这些国家,在日本,死者并不会被完全当作死去
人,”宗教学者赫伯特·奥姆斯曾在文中如此写道,“这
做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合乎情理,古人把死者当成活人对待,比
们更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死亡看成
种转化,而非对生命
否定。”[3]
这种祖先崇拜核心是
种契约精神。后代供奉食物和饮料,在牌位前跪拜,举行各种仪式,告慰祖先
亡灵,后者则反过来赐福于生者。每个家庭对待这种仪式
虔诚程度都不
样,但即使是在不那
循规蹈矩
家庭中,死者在家庭生活中也
直占有
席之地。大多数时候,他们有点像家中
老人家,耳朵有点背,脾气有点古怪却又令人敬爱,虽然不在家庭中占据中心位置,但在重要场合,却又总需要他们
参与。年轻人通过重要考试、找到工作或结下好姻缘
时候,都要跪在佛坛前报告喜讯。再比如,无论在重要
官司中胜诉还是败诉,人们也要以相同
方式与祖先分享。
当悲痛刻骨铭心时,死者存在意义更加重要。当
前往拜访在海啸中失去孩子
家庭,与主人喝茶闲聊大约半小时后,后者通常就会问
是否愿意去“看看”他们死去
儿女,这已成为
种惯例。
会被带到
个神龛前,前面摆放着带框相片、玩具、孩子生前喜欢
饮料和零食、书信、画作和学校作业本。
位母亲还特别定制
孩子
合成照片,照片中,穿着高中校服
儿子——在海啸中丧生时他还是个小学生——脸上挂着骄傲
笑容,另
个18岁
少女则身着本该在20岁成人礼上穿
和服。还有
位母亲用化妆品和美甲
指甲壳装饰祭坛,如果她
女儿活到十几岁,就能用上这些东西。他们每天早晨都要跟死去
孩子说话,哭着表达对孩子
爱和歉意,自然得就像在跟孩子打长途电话。
海啸给这种信奉祖先崇拜宗教造成
极大破坏。
海水不仅冲走墙壁、屋顶和人,还卷走
家庭祭坛、牌位和全家福。墓地拱顶被巨浪掀开,死者
尸骨被冲得七零八落。庙宇被冲毁,记录着数代祖先名字
谱册也没能幸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