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以及国家财政
破产”。11只要有可供出口
棉花,东印度公司都会将其运到中国来换取茶叶,以取代出口大批金银
需要。除
东印度公司
抵制以外,还有其他困难。这些因素包括:建设将棉花运到海岸
基础设施往往过于昂贵,印度
棉花品质不
,特别是短纤维棉,以及在广大
南亚次大陆内部劳动力
缺乏。简言之,印度对英国
棉花出口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
需求。12
与印度、非洲或安纳托利亚相比,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看起来似乎更有前途。原棉需求爆炸式增长对这
地区
白人种植园主来说不是
个秘密。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就小规模地种植棉花。随着棉花需求
增长,西印度群岛和南美
商人逐渐在他们常规
甘蔗和其他热带商品
贸易外,开始运送棉花。他们也将棉花贸易整合进他们
奴隶贸易之中。例如利物浦
塔尔顿(Tarleton)兄弟,起初棉花贸易只是他们贩卖人口贸易
副业。
既然这项生意非常有利可图,加勒比地区欧洲商人尝试获得更多
“白色黄金”。他们找上加勒比地区
种植园主,这些人与非洲、安纳托利亚和印度
种植者不同,有近两个世纪为欧洲消费者种植作物
经验,其中最重要
是甘蔗。这些种植园主还控制
两个至关重要
因素:适宜棉花生长
土地和长久以来动员劳动力为世界市场生产
经验。在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繁荣年代里,棉花对于两个新兴
种植园主群体有着特别
吸引力。第
个群体包括诸多小种植园主,他们缺乏开展甘蔗种植
必要资本,希望有
种作物能够种植在更为贫瘠
土地上,需要数量更少
奴隶和规模更小
投资,但仍然获得可观
利润。以圣克罗伊岛为例,棉花种植所需要
奴隶数量是甘蔗种植
五分之
弱。第二个群体是新开垦土地
种植园主,他们首先种植几季
棉花,以在较少
几个种植季节中松动土壤,随后利用从棉花生意中获得
利润转而投资蔗糖业。13
数以百计这样种植园主集合起来,共同开辟
种新
“商品边疆”(commodityfrontier)——
片新
出产棉花
土地——并开启
全球棉花历史
新篇章。由于他们种植棉花
决定,以及他们
奴隶
劳动,加勒比地区
棉花出口出现
爆炸式
增长。1781年到1791年间,仅从英属加勒比岛屿进口
棉花就翻
两番。法国种植园主也纷纷效仿,1781年至1791年之间,加勒比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