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之交对世界棉花供应关注如此之大,以至于
些现代学者称其为“第二次棉荒”。7
与此同时,般性
“原材料独立”
概念日益成为欧洲和日本决策者和资本家
重要政治目标。人们开始支持在帝国控制
土地上获得棉花
想法。因此,全球棉花“商品边疆”被推向世界更多
地区,加剧
位历史学家非常生动地描绘
“大土地潮”。8
们知道,棉花帝国
扩张并不是
个新
发展。然而,考虑到棉花产业在跨越国家和帝国边界
全球贸易网络中
嵌入程度,以及其依赖商人建立
联系
程度,其更为“国家化”组织
出现是异于以往
。随着工业资本而不是商人资本对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对民族资本家变得越来越重要,旧
商人主导
秩序变得不那
重要,而且政治家和制造商越来越认为这可能威胁到他们
权力、财富和维持社会稳定
能力。
也许最值得注意是俄国试图确保“国内”“白色黄金”
供应
努力。自19世纪初以来,
批有远见
z.府*员连同
批商人和制造商,
直把外高加索和中亚看作原棉
来源,用制造商亚历山大·希普夫(AleksandrShipov)
话来说,这是为
“防止由于工厂长期停工而可能产生
所有负面后果”。高加索地区
俄军总司令罗森男爵(BaronG.V.Rosen)早在1833年就设想那里
棉花种植者“将是
们
黑人奴隶”。然而,直到1857年,这种努力收效甚微,中亚只提供
俄国工业需求棉花
6.5%。9
然而,在19世纪60年代,促进中亚棉花增产努力爆发
,中亚贸易协会(CentralAsiaTradingAssociation)
小群棉纺厂主聚集在莫斯科,想方设法为俄国工厂种植更多
棉花。在美国内战期间棉花价格上涨两倍
鼓舞下,中亚出口到俄国
棉花在1861年到1864年间增长
近5倍,达到2400万磅。在1865年
关键时刻,俄国占领
塔什干和中亚浩罕汗国,这两个地区将成为未来重要
棉花种植区。制造商开始向俄国z.府施压,要求其进
步获得中亚领土。1869年,汇集
众多企业家
俄国工业协会(RussianIndustrialSociety)发表
无数请愿书,呼吁俄国加大对中亚
干预,以创造俄国商品市场和棉花原材料来源。z.府
反应相当积极,部分原因是z.府在地缘战略上希望在中亚对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