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人、亲友似翁。
“櫽栝体”,就是裁剪前人诗歌入词,这首《声声慢》看起来好似把《停云》拆开重新组装过,但细读之下,感受全然不同。陶渊明具有
种把所有主题都写成哲学主题
能力,那是因为他对细节
忽略,整体化、概念化
思维方式,以及超越性
意义取向。辛弃疾则更善于表达历史性
主题,这来源于他
现实感和细节感。那
,这首櫽栝《停云》诗
《声声慢》在说什
?
是“恨舟车南北,欲往何从”,意指在他面对当下具体政治选择时
踯躅;二是“当年事,问几人、亲友似翁”,意指他对于经验世界中曾经情感
追忆。至于那些得失、善恶、生死之间
抽象转化关系,在辛弃疾
词中从来不会呈现。读陶诗要动用联想,其味在感发。读辛弃疾词要动用考证,其力在感动。
脑洞再大点
话,陶渊明和辛弃疾
对应关系会使
想到赫尔曼·黑塞
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及《玻璃球游戏》。在黑塞
大部分小说中,存在着这样
对阴影兄弟,
方表达
纯粹
思想追求、归隐
个人生活、情感疏离
特质和道德上
洁癖,另
方则表达
强烈
入世热情、长久
尘世流浪、复杂
情感关系和道德上
瑕疵。但在黑塞
所有这类小说中,阴影兄弟最后都会再次会合和并互相拯救。那时,过去
单
模式将会被打破,更具完整性和包容性
新人格继而诞生。但在黑塞
设定中,更具理性、更道德完美
隐居者,在故事
最后,会被那个热情
浪子改变,意识到自己
人生沉浸于概念
追求而错失
真切具体
爱。
直以为这是因为黑塞
性情更类前者,所以用这样
结局来自
拯救。但辛弃疾对陶渊明
仰慕,却使
看到这类故事
另
种可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