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讲两首和春兰有关诗吧。
首是陈子昂写
,
首是张九龄写
,名字都叫《感遇》。《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比较过它们
异同,但说得比较简略,
在此基础上进行
些更详细
阐发。
陈子昂和张九龄都生活在初唐快要进入盛唐时候,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也十分类似,但是仔细读下去
话,就会发现有内在
不同。而这种微妙
差别,是读诗时很大
乐趣。
《感遇》意思就是“有感于平生所遇”。陈子昂
文集里,总共有
组三十八首《感遇》,他好像对于人生有非常多
感怀,所以
首接着
首往下写。张九龄
文集里面,也有十二首《感遇》。因为这些诗表面上看起来和其他诗没有什
不
样,也是写些花花草草、春兰秋菊,有时候读者会想,是不是像后来
分析家说
那样,里面有很多
精神、很多
思想,还是说这些都是分析家自己
投射?
想,可能有三种情况:第
种情况,作者写到春兰秋菊,只是写实际上
、植物学上
花草本身,没有任何托寓。比如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71],如果非要说松兰代表
君子人格
高洁,子规代表
蜀帝
失国之痛,这就牵强
。第二种情况,作者并没有明确
意识将春兰秋菊作为象征,但无意识以情绪、设色与巧合
方式渗入对这些意象
叙写,使其多多少少带上
些难以确指
深意。比如李贺
《苏小小墓》写:“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72]第三种情况,才是作者有意识地象征,表面写春兰秋菊,实质是写时代、命运和人格。而《感遇》这个主题之下
诗歌,
般都属于第三种情况,看到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有明确
感怀和思考想表达。
这个传统其实是从阮籍开始。阮籍生活在正始时代,就是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讲
那个时代。这个时代
特点,古时候
般说有二:
是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因为晋是篡夺
魏
政权而建立
,而魏又是篡夺
汉
政权而建立
;二是舆论控制非常严酷,因为篡夺过程中
臣弑君、子弑父以及兄弟阋墙遭受广泛非议,司马氏政权只能表面上假意推行儒家伦理,实质上严酷压制不同声音。其实,按照现代医疗史
研究,还有第三个特点:魏晋之交还正好是传染病,bao发
时代,所以整个社会就,bao露在战争、酷政和瘟疫之下,令人时时感到朝不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