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考古,因为太苦。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选择
考古专业。
兼容并包学术风气
1958年入学之际,全国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北京大学也在开展“双反”运动,进行教学改革。
所仰慕
张政烺先生被调离
北大,马寅初校长也遭到
批判。
令感到幸运
是,在教学改革
风潮中,北大
很多师长依然坚持
丝不苟
教学,依然有同学照常勤奋学习。
依然可以感受到北大特殊
学习氛围,感受到爱国、进步、m;主、科学
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学风。
记得历史学系当时还建立
统
图书室和阅览室,经过1959年到1961年
逐步扩充,资料室形成
比较完整
规模,给师生
教学科研带来极大
便利。后来历史学系还协助中文系筹办
“古典文献专业”,设置这个专业
目
是培养整理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文献
人才。
虽然有这样那样运动,但是整个50年代北大
校园氛围中,洋溢着为共和国现代化建设而奉献
热情,几乎所有年轻人都毫不怀疑地相信,
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新时代正在走来。在这样
个激情燃烧
年代里,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
人才,是当时北大学子共同
理想。
记得当时在上海
街上已经没有多少人穿打补丁
衣服
,但是北大有不少学生
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当时大学生
生活条件普遍比较艰苦,但大家也没有苦
感觉,普遍比较乐观和积极。艰苦
生活条件没有影响到北大学生
学习热情,图书馆里总是人满为患,晚到
同学根本没有位子。有时候图书馆门前还会排起长龙,等到门
开,同学们就蜂拥而入抢占座位。后来因为图书馆
座位实在满足不
所有想读书
学生,只能实行分配制度。图书馆给各系各班分配
座位号,拿不到号
同学只能站着读书。这就是那时候
学习氛围。每个人
粮食也有定量,食堂
甲菜是
角,乙菜是八分,都是荤菜;丙菜六分,丁菜四分,没有肉,全是素
。刚到北方,吃惯
米饭
,
开始不习惯吃面食。当时
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也就十来块钱,戴得起手表
学生很少。如果某个同学戴着手表,大家就说他是“有表阶级”。
入校之后,们58级学生因分专业早,参加田野考古机会较多。
们1959年参加陕西省华县发掘工地
“认识实习”;1960年参加怀柔抢救性发掘;1961年参加正式
生产实习—昌平县雪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