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近代考古学传入
国。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居延汉简
发现,推动
国内
许多学者加入近代考古学研究
行列。利用考古学重建中国古代史
学术体系,这是现代中国考古学
开端。
早在1922年,北京大学就在研究所国学门(后改名为文科研究所)成立以马衡先生为主任
考古学研究室。1934年后,由胡适兼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46年,又成立
以向达先生为主任
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请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z.府统
部署,全国高等院校进行
院系调整。调整后
北大史学系也随校从城内沙滩迁到西郊燕园,组成新
机构,名称由原来
史学系改为历史学系。调整后
历史学系有原属北大
教师,也有清华和燕京大学并入
教师。过去北大、清华、燕京三足鼎立,50年代后就融为
体
。翦伯赞先生担任系主任,他在三校融合
过程中起到
重要
作用,邓广铭先生就称赞他能够巧妙地把三校历史学
老师团结起来,通力合作,消除门户之见。新
历史学系集聚
群学术大家,除
翦伯赞、向达等先生,还有杨人楩、齐思和、邓广铭、邵循正、周
良、王铁崖、苏秉琦、张政烺、邓之诚等海内外知名
学者。[2]
院系大调整期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积极支持下,为抢救全国各地大规模建设工程中所发现
文物,培养考古文物工作人员,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设立
考古专门化教研室,把考古所、北大和文物图书三部分力量集中起来,连续办
四期考古学培训班。这件事情由苏秉琦等先生发起,后来由郑振铎出面,郭沫若牵头,由北大作为主办单位,负责颁发聘书和毕业证书。培训班
授课教师都是当时历史和考古领域
大家。郭沫若讲奴隶社会史,尹达讲原始社会史,翦伯赞讲封建社会史,裴文中讲旧石器考古学。四期考古学培训班奠定
后来考古学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
基础。[3]
1952年,北京大学正式将考古学学科专门化,设立考古专业。当时考古专业设在历史学系,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苏秉琦先生兼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梁思永、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兼任教授。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北京大学博物馆以及燕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