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常说自己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
宿命。
现在想起来,和敦煌
关系开始于年少时
种美丽
幻想。
小时候曾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过
篇关于莫高窟
课文。那篇课文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
颗明珠,有几百个洞窟,洞窟里面不仅有精美绝伦
彩塑,还有几万多平方米
壁画,是
座辉煌灿烂
艺术殿堂……
对这篇课文
印象很深,后来就比较留意和敦煌有关
信息。特别是念
大学以后,凡是和敦煌有关
展览,包括出版
画片和明信片,
都格外关注。因此,
早就知道常书鸿、段文杰这些人,始终很向往那个地方。敦煌是
少年时代
个梦,
把她想得特别美妙。
与敦煌
结缘始于
毕业实习。如果1962年
毕业实习,宿白先生没有选
去敦煌,也许就不会有后来
在敦煌
命运。那
年敦煌莫高窟南区要进行危崖加固工程,首先就要动窟外地面下
地基。当时常书鸿先生任所长,他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他意识到莫高窟外
地基绝对不能随便挖
挖
事,
定需要考古工作人员
介入。因此,常书鸿先生就希望北大可以调
些考古专业
学生来进行莫高窟外
考古发掘。
被选中
。
正是1962年这次实习改变
命运。
记得在去敦煌路上,
直想象着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两位传奇人物,他们
定是风度翩翩
艺术家。在此之前,
读过徐迟
《祁连山下》,这篇报告文学
主人公就是以常书鸿为原型
。
觉得这个人太
不起
,留学法国,喝过洋墨水,居然放弃
优渥
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护莫高窟。在
想象中,敦煌文物研究所也应该是
个充满艺术气息
很气派
地方。可是等
下车就立刻傻眼
,这里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
样子。研究所当时
工作人员,
个个面黄肌瘦,穿
都是洗得发白
干部服,
个个都跟当地
老乡似
。
这到底是怎回事?传说中
敦煌怎
会是这样
种情景?
原来,从1959年开始,国经历
持续三年
困难时期,全国上下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甘肃当时是重灾区。到
敦煌,
才真正感觉到这个地方
贫穷和落后。虽然当时全国范围最困难
时期已经过去,但是甘肃敦煌地区依然食物紧缺,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饥。
记得当时即便想吃
粒瓜子,连瓜子壳也找不到,最渴望
就是吃水果。可是水果长在人家
树上,又不能去偷。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