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文物病害发生之后修复,而且要根据环境影响和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对壁画病害
原因和发生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能够从病害发生源头加以防控,以达到减缓病害发生
目
。也就是要逐渐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努力使洞窟环境保持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壁画和彩塑病害
发生乃至最终劣化,做到防患于未然。[1]
们除
不断探索壁画
科学抢救性保护修复技术外,还在国家文物局
支持下,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
莫高窟监测中心,加强
莫高窟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设和完善。目前,每
个开放洞窟和部分重点洞窟均安装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监测中心,装置
能够显示莫高窟窟区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游客数量、参观线路、安防情况等多个内容
屏幕。它们占据
整整
面墙,由24个小屏幕组成
大屏上实时传送着各个洞窟和窟外情况
各种监测数据和画面。管理人员能及时
解掌握莫高窟所有开放洞窟和个别重点洞窟
微环境变化和窟区大环境等各个方面
最新“情况”。目前,监测范围已全面覆盖敦煌研究院所管辖
三处石窟群(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监测内容还包括遗产地周边环境、大气降水、风沙、地震、洪水,甚至壁画病害
微小变化等。
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是莫高窟保护“永远
二重奏”。
方面,莫高窟就像
位饱经风霜
“老人”,年代久远,十分脆弱,病害不断,需要开展更加精细化
修复保护工作;另
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开展对这位“老人”病害原因和老化速度
研究,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更多
理论依据,进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
保护措施,使精美
洞窟保存得更为长久。
研究院多年努力换来
国家文物主管部门
肯定和认可。2004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敦煌研究院建立“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壁画基地以壁画和彩塑为对象,开展专门
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丝绸之路沿线乃至全国
壁画保护工作中。敦煌研究院还获得
国家文物局颁发
“文物保护工程甲级勘察设计资质单位”和“文物保护工程
级施工资质单位”证书。2009年,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
国内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除承担敦煌石窟
保护修复任务外,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