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人拓荒和坚守
七十五年来,敦煌研究院坚持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物,几代莫高窟人为之付出青春和毕生
精力,现在已经是“几代同堂”
。从大漠中
无人区到世界瞩目
研究院,这中间确实走过
许多风雨和崎岖。
第阶段是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1944—1950)。根据于右任先生提出
“寓保护于研究之中”
倡议,研究所以保管研究敦煌莫高窟为主,也兼及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
保护。这三处石窟统称为“敦煌石窟”。
首任所长是常书鸿先生,他带领十多名有志青年,从大城市来到荒凉西北边陲,等待他们
是
片破败不堪
石窟。那时候莫高窟
洞窟都没有门,可以随意进出。据孙儒僩先生回忆,1948年,他亲历
敦煌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庙会。据他描述,那天昏暗
洞窟里传出
高亢
秦腔,莫高窟
树林中到处都是牛、马、骡。敦煌
地主、商人和农民们几乎倾城而出,他们在洞窟间穿梭,在许多断臂甚至断头
佛像面前合掌祈祷,倾诉自己
愿望。累
,就倚在画满壁画
墙壁上抽旱烟小憩,莫高窟
工作人员前来劝阻时,往往还会发生争吵。
为保护这些没有窟门遮挡
洞窟,孙儒僩和敦煌艺术研究所
二十多个同事,整日在洞窟间巡视。他们向前来赶节日热闹
村民宣传保护文物
注意事项,不厌其烦地
遍遍复述几年前就贴在九层楼前
布告。然而,仍然有不少前来礼佛
老人无法理解,当他们被请出洞窟
时候,情绪激动。
最为艰苦工作要数清除数百年来堆积在三百多个洞窟前和窟内
积沙,这是每天必须进行
工作。在常书鸿先生
带领下,工作人员拆除
窟内俄国人搭建
全部土炕土灶,对石窟做
力所能及
初步整修。通过募款,还为部分重点洞窟装
窟门,修建
长
千余米
围墙以阻挡人为
破坏和偷盗。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开始着手给洞窟编号,做壁画内容调查,进行壁画临摹,同时设置陈列室以展示文物,制定进窟工作制度和参观办法,并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他们克服无房、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缺少人手、孩子不能上学等各种难以想象
困难,
边保护,
边研究,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开创
敦煌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美术临摹等方面
业务方向,为敦煌石窟事业
继续发展奠定
坚实
基础。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