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大陆第
家敦煌学专业学术期刊《敦煌研究》
创办;《敦煌石窟全集》第
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完成;数字技术在全国文物单位
率先运用;“数字敦煌”大规模存储;实景超高清球幕电影;原大、原状
整窟临摹;“敦煌重彩”新壁画创作;世界文化遗产地科学管理……从无到有,几代莫高窟人就是以“舍身饲虎”
精神开拓进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保领域
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发展中填补
个又
个空白,结出
个又
个硕果。
“莫高精神”杰出典范
敦煌研究院每
个人都知道“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
“莫高精神”,段文杰先生就是“莫高精神”
杰出榜样。
段文杰先生青年时代于重庆国立艺专求学五年,主攻国画,得到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潘天寿、林风眠等名师
真传和指导。
20世纪40年代,他被张大千在重庆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深深地吸引,决心毕业后就去敦煌
睹敦煌艺术
风采。不料,他
到敦煌就沉醉在敦煌壁画艺术
海洋,从此再没有
离开
念头。莫高窟像磁铁
样把他吸引住
。
段先生经历20世纪40年代初创建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50年代初改名
敦煌文物研究所、80年代扩建
敦煌研究院等各个时期。他将
生奉献给
敦煌,为敦煌艺术临摹和研究,为推动敦煌学研究
前进,为促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各项事业
发展,为铸就“莫高精神”,做出
重大
贡献。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多数艺术家都选择
东返回家,唯有段先生和其他几位青年学子追随常书鸿所长西去敦煌。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刚到不久,还与其他同事
起对莫高窟整体进行
次编号和内容调查。迄今为止,他们当时所做
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最科学
。段先生长期生活在天府之国
四川,来到荒漠戈壁,其生活反差之大可想而知。当时
敦煌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其艰苦。戈壁沙漠,风沙弥漫,冬天
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他们当时住在破庙里,无水无电,物质贫乏。因为太冷,早上出被窝时眉毛胡子都会结霜。
50年代,段先生成重点批斗
对象,虽然没有“戴上帽子”,却被降
六级工资,株连妻子也丢
工作。白天让他进洞临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