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第,访谈涉及
问题比较分散,需要条分缕析、理出层次、分出章节;第二,关于壁画艺术、石窟考古、遗产保护等许多具体
例子只是口头提到,年代、数据、事件
详细经过在口述过程中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和翔实,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需要事后
查实补充;第三,谈话中有
内容比较充分,有些内容比较单薄,需要事后翻阅资料、查漏补缺;此外,口头表达避免不
口语化,而其中涉及
敦煌历史、敦煌艺术、敦煌学、考古学以及遗产保护等问题却是专业性、学术性极强
话题,必须确保知识性
内容准确无误……如此
来,
深感访谈
稿件离最终成书距离遥远。究竟如何来处理这二十万字
采访稿,成
面临
个难题。
把口述
内容整理出十三个部分,分别涵盖
童年、大学、实习、历史、学术、劫难、至爱、艺术、保护、管理、抢救、考古报告和莫高精神,这就是这本书十三章
最初框架结构。这个框架不仅包含
樊锦诗
个人命运、人生经历,还涉及敦煌
历史、艺术、学术以及敦煌保护管理等各方面
问题。但是,
不能确定樊老师是否同意这样
框架。当
忐忑不安地给她看全书
框架设计时,她
话让
心中
这块石头落
地。她说:“
很赞同你
设想。
没有什
传奇故事,
人生意义正是和敦煌联系在
起
,
和敦煌是不可分
。
樊锦诗个人
经历应该和具体
时代联系在
起,你
想法也是
所希望
。”
然而,这本书是次跨度极大
多学科尝试。写樊锦诗和敦煌,涉及敦煌艺术、敦煌学、考古学、文物保护等多个
从来没有接触过
学科领域,还有历史学、宗教学,以及关于“
带
路”沿线国家,各种文明和敦煌之间
交融互动……对
个人而言是个挑战。
完成此书,除跨学科
难度之外,还有各章内容
不平衡,有
充实,有
薄弱,有些章节内容只有数千字。怎
办?樊老师远在敦煌,
在北京,不可能每天和她通电话,也不可能把所有
问题全部抛给她,毕竟她重任在身,不能因为这本书占用她全部
时间。并且大多数写作中遇到
问题是无法通过电话采访解决
,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加以丰富和充实。
找来
樊老师全部
著作、论文以及讲演,希望可以把以往她曾经思考过
重要问题融入她个人
传记。通过阅读她所有
文章,
理清
她在学术上始终关切
核心问题,在敦煌学研究上已经或试图突破
问题,在遗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