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离开
湖南,然后去香港跟几个英国朋友住
几天,再飞回伦敦。
特别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也忘
正常
英国人该怎
表现。
从十几岁起就在牛津认识
朋友罗伯和他
妻子莱斯利帮
平稳地走出
中国生活。
往返于中西方世界多年里,
逐渐把香港作为
个“减压舱”(1),作为家乡和中国半路上
个落脚点和过渡。初次前往中国就是这样,
先去找
表哥塞巴斯蒂安,在他位于港岛湾仔
公寓里住
阵。那时候
对未知
中国之旅充满
忐忑,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每天早上
睡醒起床,站在窗口朝内地
方向遥望时,都怕得浑身发冷。
香港帮实现
“软着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里很“中国”;从另
些方面来看,又不“中国”。
可以在文华东方酒店
船长吧见见英国朋友、来杯鸡尾酒,也可以在湾仔
老市场亲眼目睹现杀活鱼;
可以在中环炫目耀眼
设计师流行精品店流连忘返,也能在九龙偏僻
老街巷中不知今夕何夕。
还记得第
次到香港时,进入传统华人贸易区上环
文武庙,里面红墙金壁、闪闪发光,仿佛另
个天地
洞穴;老太太们在摇签问命,香烛摇曳、火光闪烁,奇特
镀金铜像与氤氲环绕
烟气让
浑身起
层鸡皮疙瘩。但接着
就能立刻叫辆出租车,回到
个更为熟悉
世界,和塞巴斯蒂安及其女友见面吃晚饭、用英语聊天。等到上
火车,和
群中国人
起奔向口岸时,
已经不那
害怕,准备好和内地
初见
。
三年后,上完烹饪课从成都返回时,又到塞巴斯蒂安那里暂歇。
又
次陷入身份转变
危机,还是也许会造成心理创伤
那种。十八个月以来,
完全沉浸在中国
生活当中,很少和家乡联系,连家人都没怎
理。
原本流利
牛津英语退化
,因为长久以来对话
那些人英语都只是第二语言,而
已经习惯
。在川大
宿舍里,
们发明
“内部通用语”,中英文混杂,偶尔还夹杂点意大利语和法语。所以
习惯
些并不地道
英语短语和词汇,
语法也带上
点儿异域风情。
穿衣品味也变得土里土气:脚蹬军绿解放靴,身穿廉价中国衣。
觉得自己就是个乡巴佬,与光鲜又摩登
香港完全格格不入。
塞巴斯蒂安让坐定,把
离群索居时外面发生
事情
五
十地讲给
听:绿洲乐队、英伦摇滚运动(2)、英国国家彩票(3)。对
,还出
个新鲜玩意儿,他说,叫互联网,人人都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