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怎
在沙发上发愣打瞌。受访者对马修坐在身边埋头写笔记也毫不在意。
马修这个能力和他自己
生活经历是离不开
。他出身贫寒,父母曾有过被驱逐
经历。后来他又认识
不少被驱逐
、不得不自己动手盖房
游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只能研究和自己生活经历相似
群体。人类学实地调查
目
,就是要让
们通过长时间
亲密互动,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要达到这种状态,靠投入、靠执着、靠想象,归根到底靠对生活
关怀和热爱。能与街头小贩随意地聊天、和建筑工人轻松地玩笑,是
种相当重要
能力。如果不培养这种能力,那
方法和理论学得越多,你和这个世界
距离也许就会拉得越远。
马修能从受访者身上看到自己,在书写时却全然没有提到他自己。全书采用第三人称。这和80年代后期以来民族志书写风格迥然不同。从影响深远
《写文化》(WritingCulture)
书出版后,把自己写入民族志几乎成
人类学家
项义务。学者们强调,研究者不是全知全能
上帝,
们总是以某种具体身份、在某个具体位置上进行观察和思考
。所以需要阐明自己
立场,说明如何在互动中理解对方。几乎在同
时期,西方媒体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作者本人
身影。这种情况在中国也相当明显。如果
们把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
报告文学,和2010年以来
非虚构写作做
个对比
话,“
”
介入是
个突出
变化。从“
替你看”到“
带你看”——作者
行踪构成报道
基本线索,报道者双目所及即报道
基本内容。
然而,由此带来新问题同样不言而喻。读者固然清楚地知道你看到
什
、你怎
想,但是你
所见所想,和实际情况究竟是什
关系?这些“看到什
就写什
”
写作方式蜕化成
种自然主义,没有背景梳理、没有系统分析、尤其没有对信息
可靠性、代表性、局限性做检测。信息碎片化、感官化。调查者固然不是全知全能,但这并不意味这世界就无法被系统客观地分析;调查者不能被视为调查对象
代表,但是调查者不能就此推卸向公众提供可靠信息
责任。
造成这个问题原因,仅仅是
们在后现代认识论
轨道上滑得太远吗?人们
般认为《写文化》代表
人类学学界内部
反思和转化。但是媒体、甚至文学界在同时发生
类似
变化,说明背后可能有更普遍也更深刻
原因。80年代后期
北美和当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