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远高于日本(62%)、韩国(57%)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上较为超前国家。[6]
然而,家居是不是从来就是“人之为人泉源”?游牧者,山民,水上民族居无定所,是不是就丧失
他们
人格(personhood)和自
身份意识(identity)?
读大学前
十八年人生是在两个完全没有产权证
家度过
。
个是
外祖父所在工厂
宿舍,由码头边
仓库改建而成;另
个则在
母亲工作
中学,由教室改建
宿舍。虽然
们不必担心被驱逐,但要是单位要
们搬,
们也必须搬。
并不觉得,在仓库和教室改建而成
家中居住
们,不算是完整
人。现在身边
“炒房团”,尤其是从
们这
代开始
“房奴”,过得也并不比
们舒心。
有人可能会说,“房奴”总比无家可归者好。如果人人都成为“房奴”,没有人被驱逐,岂不是很好?事实可能没那简单。当作为基本生活资料
家成为被占有
资产,占有
逻辑可能会不断强化和扩张,不断产生新
排斥和驱逐。驱逐是占有
前提。驱逐也是占有者维持、提升占有物价值
手段。如果没有排斥和驱逐,就不会有额外
市场价值。倒过来,驱逐又成为占有
动力。
们渴望占有,是因为
们害怕被驱逐。历史上,对占有
渴望和面临
驱逐风险是成正比
。“家天堂”
意识比较盛行
年代,比如维多利亚
英国和现在
美国,也是无家可归者数量剧增
时期。在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
西欧,“家天堂”
意识则相对薄弱。上世纪60和70年代,“人人有房住”
公共政策在西欧取得长足发展;当地
年轻人很少会动买房
念头。
虽然中国没有像这本书里描述驱逐,但那些在城里买不起房、落不
户、租不到合乎标准
房子、孩子因为不够条件上不
学
,常常有被劝退清理
可能。相反,被正式占有
房产进
步升值。这种情况刺激着更多
人去占有,以防再被“扫地出门”。在美国,认为占有房产是天经地义、提倡“人人成为业主”
意识形态,和大规模
驱逐现象是紧密相联
。《扫地出门》告诉
们:2008年,联邦z.府花在直接租房补贴上
金额不足402亿,但业主拿到
税务优惠竟高达1710亿美元。这个数目相当于教育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与农业部在当年
预算总和。美国每年在业主津贴上
投入,包括房贷利息扣抵与资本利得豁免,是全美租房券政策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