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孺子曾经想方设法让各地开仓放粮,可是这几天看到奏章,表明他
努力只成功
部分。
没有圣旨终究是个死结,各地*员对开仓态度不,灾情越严重
地方,*员反而越不愿意开仓,害怕粮食不够,最终引发更大
混乱。
韩孺子早就想补发圣旨,可是没有宝玺“圣旨”能让京城官吏承认,送到京外,效力就会减弱,信与不信又变成地方*员自行选择
。
申明志建议将户部尚书、左察御史萧声也都叫来。
两人很快赶到,尤其是萧声,好像就等在大门外面,叫就到,而且态度也比其他人积极得多。
到皇帝目光看来,他才说:“大将军……必能……反败为胜。”
韩孺子听得不太认真,他知道这些大臣才智不在战事上,肯定拿不出好主意,他只是利用四人说话
工夫,回想自己看过
奏章。
北军军正柴悦和北军都尉刘昆升赶到,路上已经听闻函谷关兵败消息,参拜之后,柴悦立刻道:“函谷关必有异常,要
是消息有假,要
是大将军本人出
问题。”
在大臣们听来,“出问题”另有含义,吏部尚书冯举吃惊地说:“不至于吧,大将军乃宗室重臣,对朝廷向来忠心耿耿……”
柴悦解释道:“是说大将军有可能意外亡故,给
上官盛可乘之机。”
事实表明,大臣都不笨,当他们努力思考时候,还是能想出好主意
,“当务之急是昭告天下:大楚拨乱反正,陛下重返至尊,朝廷稳定,军民同心。上官盛大逆不道、劫持宗室子弟,人人得而诛之,他无路可逃,必然兵散人亡。”
户部尚书到得稍晚些,没提出什
意见,倒是佐证
皇帝
猜测,关东
形势不容乐观,流民数量
确在减少,但是极不稳定,这些人
韩星年纪不小,确有突然病故
可能,只是时机太巧
些。
柴悦继续道:“事不宜迟,朝廷应立刻派大将东行,还有机会招聚败兵,夺回函谷关。”
韩孺子早有选择,就是柴悦本人,正要开口,身后杨奉轻轻踢
下皇帝
脚后跟。
韩孺子马上明白杨奉
用意,柴悦只是皇帝心目中
“大将”,对于天下人来说,柴悦
职务、名声与威望都不够高,由他东行,很难聚集起韩星
旧部。
他收回嘴边任命,说道:“如果上官盛真
夺取函谷关并且固守,问题反而不大,再夺回来就是,朕只担心
件事:关东灾情严重,放粮赈灾太晚,执行又不得力,入春以来,流民必然增多,上官盛若与各地盗贼同流合污,才是大麻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