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袁世凯,直是犹豫不定
。这样
犹豫,曾让
持续两年之久。
顾虑在于,如果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现今尚有充分结论
话,那
,袁世凯这个人,从现在到今后
很长时间里,都是很难评说
。对于袁世凯
认识,是最能挑战既成历史观和道德伦理,甚至是最能挑战历史学本身
;它甚至涉及到人性幽暗
另
面,以及不可捉摸
宿命意义。
直在想
个问题就是,历史
发展,是不以人
意志为转移
,也是无是无非
结果。人与时代
关系,在很大程度上
直呈现出复杂
双重性:当
个人得不到命运垂青
时候,这个人看起来就孱弱渺小,可有可无,随时可被抛弃;而当时代被赋予某种使命,必须借助于某个人来实现目标时,这个人就会表现得强大无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似
。以晚清
历史来看,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身上,似乎都充分体现
命运
双重性:当他们为这个时代实现某种愿望时,他们耀武扬威,不可
世;而当他们被这个时代剥夺使命,无情抛弃
时候,他们会变得沮丧孱弱,弱不禁风。只不过相较前两者,袁世凯身上所体现
时代轮转力量更强——貌似强大
袁世凯在完成
自己
使命后,立即如悬挂在树上
片树叶
样,被风雨席卷得无影无踪。
alt
袁世凯
确是这样。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
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
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
人性
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
气场,正与邪
混合,也有阴与阳
起伏。写作和研究袁世凯
过程中,
最大
困惑就是:
直以来,
们自以为是
评价标准和方法,本身就是
个问题。历史
发展和评价,从来就不像教科书那样泾渭分明,在很多时候,总是业绩和罪恶交织在
起,荣光和耻辱交织在
起,善良和凶残交织在
起。从袁世凯
经历来看,这个人从来就不是
个平庸之徒,串起他
生
,是无数个惊叹号和问号:少年时桀骜不驯,像天才,也像顽劣之辈;年轻时,为国家出生入死,青云直上;在此之后,他勇于创新,练新军,变军制,首倡军事改革,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
领头人;他
行事风格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大包大揽,在那个垂垂欲倒
朝代里,绝对堪称
个另类;他勇敢地废除
千多年
科举制度,也得罪
个阶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