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罪犯;残疾人、重病患者是罪犯;尸体是罪犯;人偶是罪犯;意外复数罪犯;动物是罪犯。
挑出其中最初便觉有趣
项目,侦探即罪犯诡计,其构想显然最为出类拔萃。读到负责办案
名侦探其实就是真凶,
真是大受震撼,大呼过瘾之余体验到
无与伦比
快感。少年时代读到三津木春影改写
勒布朗
《813》时,首次认识
这个诡计,真是觉得有趣至极。
勒鲁《黄屋奇案》
样利用
该诡计,不过
是在后来才读到
。虽然是第二次,但这个诡计仍然对
产生莫大吸引力。若有人用过侦探就是罪犯这种诡计,以后再出现
作品就成
模仿,会让人觉得重复而厌烦。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知名
作品用
该诡计。
最早是爱伦·坡
《你就是凶手》,这虽然不是纯粹侦探小说,不过故事
开始就指挥办案
人物,最后被发现就是罪犯,不愧是爱伦·坡,在这个诡计上也领先群雄。
接着是英国伊斯瑞尔·冉威尔
长篇《弓区之谜》(
八九
年),这比
九○
年
《黄屋奇案》、
九
○年
《813》要早上许多。冉威尔是纯文学作家,因此在文章结构与行文方面都十分出色,
认为作为
部将“侦探即罪犯”及“密室杀人”这两大诡计发挥得淋漓尽致
古典作品,它应该受到更多
肯定。因为
宣传,这部作品在战后也出版
日文译本。
这个诡计在冉威尔、勒鲁、勒布朗之后,英国菲尔汀[26]、美国
兰哈特[27]、英国
克里斯蒂、美国
奎因等人也以此为中心诡计创作
长篇,切斯特顿重复用在短篇(两篇)中。日本作家中,滨尾四郎
某部长篇也用到
该诡计。
新奇仅次于侦探即罪犯诡计,应数“案件记述者是罪犯”吧。故事
记述者是“局外人”,以第
人称
形式展开。读者对于记录中出现
每
个人物,都怀疑是罪犯,但对记述者却无条件信任。读者相信记述者不可能撒谎,因为如果记述者撒谎,整部小说就毁
,这是常识。
利用这个盲点,克里斯蒂在距今三十年前就写部记述者就是罪犯
长篇,震惊
侦探小说界。在这部作品中,记述者完全没有撒谎,他只是省略
个细节,整体上描述
都是事实。由于记录者就是罪犯,因此需要非常高超
写作技巧。而克里斯蒂女士巧妙地做到
这
点,这部长篇也成
她
代表作。
对于这部作品,也有人苛责说虽然记述者并未积极撒谎,却省略最重要
部分,因此对读者来说仍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