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叙事参与者。这部画作拥有连贯
故事情节,分成三章,带有后记,甚至有明确
体裁界定——“DreifarbenSingspiel”(三色轻歌剧)。它应该促使观众和读者联想到莫扎特
《魔笛》——德国古典乐中最负盛名
轻歌剧,但更应该被触发
联想,是彼时刚刚被禁却仍萦绕在耳
DieDreigroschenoper——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三分钱歌剧》[2]。
夏洛特选取那些音乐并不小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
:从马勒到巴赫,从时下流行小调到舒伯特
《磨坊工与小溪》。其任务在于调动共同
回忆,但
晃八十年过去,能从那些曲谱中辨识出那些旋律
人几乎已经全部离世。文本
声音层面照旧是不发声却暗有所指
。这颇有些类似于带有必然遮挡与修正
记忆本身,用萨洛蒙本人
话说:“连
本人都花
年时间才意识到这件奇怪作品
意义所在,而且很多文本和旋律,特别是最早画作中
那些,已然从
记忆中滑落
,因此,在
看来,它们连同整个作品,都该被隐藏于黑暗之中。”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戏谑挖苦语调,众声喧哗、不时打断作者声音
对话,所有这些都会变得更好理解——假如
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这里所讲
乃是戏剧。这里有剧本封面,有花体字母
大纲,有人物表,还有带解释说明
序幕和尾声。只是剧本本身却无处铺展。厚重
《人生?如戏?》没法捧在手里,边走边看,将这部作品从头读到尾是
项大工程,需要读者投入相当
时间与意志。
令人吃惊是,这些画作同样是无法展览
,不仅仅因为需要相当大
场地,才能将其
张
张,按照叙述主线陈列出来。严格说来,它们需要更加郑重其事
对待——作为
本书,
页
页地翻看,好让图画透过描图纸,文本与图画相得益彰,直至幕布揭下,看见赤裸裸
图画,没有遮盖,没有评论。作为画外音
手写文字(其关键词句会变换颜色,有时
页之内就会变换多次)与直接插入
注解图片之间
复杂平衡不仅设定
阅读-观赏
节奏,而且似乎还在强调:摆在
们面前
需要按照时间艺术
规律去评判,如同电影或歌剧。想通过博物馆陈列
方式做到这些似乎是不可能
。这部历史上首部图解长篇小说看上去就像是
系列天才
略图,无论在哪儿都无法被全景呈现。
在阿姆斯特丹犹太历史博物馆,有个专门
展台用于陈列夏洛特·萨洛蒙
档案资料。每次展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