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拙著《厌女症》要被翻成中文。
本书原有个副标题是“日本
厌女症”,若在此代入其他国名,例如“中国
厌女症”、“韩国
厌女症”、“越南
厌女症”,等等,那
“厌女症”
词将适用于各国社会。拙著是受到研究英国文学
美国学者伊芙•塞吉维克
《男人之间》
书
启发而写
,所以,“英国
厌女症”、“美国
厌女症”,也同样存在。很遗憾,目前
们还很难想象没有厌女症
社会。
本书由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构成,塞吉维克提供由“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这三项要素构成
理论装置非常好用。通过这个理论,
们懂得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
区别,也懂得
同性恋男性被“女性化”
理由。更重要
是,
们知道
,所谓“男子气”,是通过将女人“他者化”才得以定义
,即,男子气=不是/不像女人。
塞吉维克提出这个理论装置锐利明快,以至于谁都想运用来解剖自己手头
材料。“喔,对
,那个集团原来就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集团”、“那个总是围着女人屁股转
男人,原来有厌女症,其实是厌女症”……。读者应该会发现,即使在中国,也和日本
样存在着无数可以用这个理论工具来解释
现象,并且因此而感到沮丧。因为,这恰是男人
点都没有试图改变
证据。因为,这是男人们
点儿也没变
证据。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充满豪迈之气口号,
们是从社会主义中国学到
。可是,“改革开放”之后,传到
们耳里
,净是什
“企业喜欢男生”“女性就业难”之类,和资本主义没有两样。当
得知“妇女回家”现象时,着实吃
惊:日本女性希望挣脱主妇处境,难道中国女性反倒想回家当专职主妇吗?社会
变化充满矛盾。女人之难,似乎不分东西,不论体制。中国有中国
厌女症,期待有人来研究。
们知道,日语是
种混合语言,在历史上吸取
很多汉语和英语等外来词汇,其结果就是汉字假名交杂
句子和用片假名表音
外来语,日语
这种特性,使得摄取外来概念时十分通融自如,但是也可以说,这反过来耽误
外来概念
日译,可同时,也懈怠
对外来概念
日语翻译。在日语中,feminism,misogyny等词汇,是直接使用表音符号
片假名来标示
,所以,当
知道feminism在中文里被译为“女性主义”、women'scent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