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样,即“女性性”,本身就是“抑郁
”〔竹村,2002:174—176〕。经竹村这
讲,
发现,被视为“女人味”
要素,比如“节谨”、“娴静”,等等,与“忧伤”何其相似。换言之自
欲望
意识与实现,在出生之前便已受阻,这种存在就是“女人”,倘真若此,生为女人,多不合算!
母亲与女儿和解
最近接连出版不少关于母女关系
书籍,有信田佐与子
《不堪承受
母亲之重——守慕女儿
叹息》〔2008〕,还有斋藤环
《母亲支配女儿
人生——“弑母”为何困难》〔2008〕,压卷之作则为佐野洋子
《静子》〔2008〕。本章
执笔受到
这些著作
刺激和启发。
斋藤环是拉康派正统继承人,他
母女论对于熟悉弗洛伊德理论
人很好懂。不过由
个男性学者来解剖母女间复杂纠缠
关系,让
有些难以接受也无法满足。正因为好懂,不自在
感觉也就更为强烈,与母女关系相比,父子关系更单纯,在父子关系中,儿子弑父之后去代替父亲
位置便
事,儿子只需憎恶作为压迫者
父亲即可,但女儿对母亲却不尽然如此,斋藤说,儿子有很多切断父子关系
机会,但女儿并非如此。
“有论者将与‘厌母’相通‘厌女症’视为近代以后
产物[2],
不那
认为。至少,按照弗洛伊德
学说,女孩子
厌母有更为根源性
因素。”〔斋藤(环),2008:117〕
如果斋藤所主张,是说母亲本为婴儿欲望
绝对对象,“厌母”是起源于婴儿对与母亲
分离
怨恨,那
,“厌母”应该是不分性别
。即便婴儿
“厌母”确如斋藤所言,南希•霍多罗夫(NancyChodorow)也曾经论述过这个问题,她认为这仅仅是由于
个历史性事实,即婴儿
最初抚育者为母亲。另外,“不拥有阳具”便等于“软弱无力”,这种意识也是近代家庭制度下所特有
吧[3]。近年来,在对弗洛伊德
研究中,
种有力
倾向是对他
理论进行历史化
解释,只把他
学说视为产生于19世纪末维也纳
父权家庭之下、关于近代家庭中特有
性别分化机制
理论,而不是视为关于人类普遍心理
学说。斋藤说,“弗洛伊德
假说,对性别分化
过程机制提出
明晰而体系性
解释,在这
点上
价值,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这是事实,但
认为,需要加上“在近代家庭制度之中”这样
个历史条件。
斋藤书,书名副题为“‘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