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名为“大学院”地方,接受
是
种职业教育,将来也只能在大学里就职。
下定决心开始应聘大学教师
岗位,但因为跟指导教授关系不好,对方也不会帮
打点关系,最后是彻底
连战连败。收到无数次通知,上面都写着“很抱歉,无法满足您
期待”。
神奇是,即使在那段时间,
也从未怨天尤人。每当收到落选通知,
就会想:社会并不需要
啊。与此同时,
也自大地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社会。有时会突然发现,跟
同样无能
同龄男性都找到
工作。这让
第
次产生疑问:难道只是因为
是女人吗?这让
非常迷茫。那个年代,大学升学率还处于上升时期,教职人员
市场也在扩大,不像现在,高学历
大学院生只能打零工也成
普遍现象。
明明连明天如何都无法预测,却奇妙地设想
自己三十多岁
模样。到
三十多岁……
要成为新兴宗教
教主,如果不行,就当个小酒馆
老板娘。但
很快发现自己没有宗教方面
特质,于是放弃
前
个愿望。至于小酒馆,
脑中所有
印象只有当时常去
那家酒馆,老板会默默地把二级酒[4]倒入玻璃杯递给客人。
想象着
群风采不再
中年客人、郁郁不得志
落榜学生来光顾
酒馆,
却挑剔地看他们
长相收钱。或许将来,下雪
香林坊(故乡金泽
繁华街)背后会出现
家只有吧台
简易酒馆,柜台上那个疲惫又古怪
老板娘就是
。如今想来,这完全不像二十多岁女生对未来
想象。
最后,既没有成为新兴宗教
教主,也没有当上酒馆
老板娘。但从结果上看,社会学家这种职业也带有上述二者
特点。跟教主
样,明明没人拜托,却要对社会
发展进行预测;也跟服务业
样,要回应每个人
不安与需求。
三十岁以后,生活如所想变轻松
。
终于弄明白
自己是谁、能做什
、做不
什
,深刻体会到世上还有许多
不
解
事物存在,稍微有
些耐心,也开始懂得谦虚,朋友也多
起来。那些陪
度过二十多岁
人令
汗颜。无论在何时、与谁相遇都是缘分。
时常想,如果与现在
朋友们在二十多岁相识,大概也不会变成朋友
吧。
看过
个以七十多岁男女为研究对象
调查,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想回到哪个年龄段?”结果显示男女两边
答案很不
样。二者都没有回答二十多岁,这也是当然,毕竟年轻不
定有价值。男性之中,回答五十多岁
人最多。女性
答案则集中在三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