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过去经历
战场也好,烦恼也罢,都会体现在这个人
上。即使不细问,也能看出此人
“当下”正源于种种过去。然后你会心生感慨:幸
。这点,
们迟早能有所体会。
这位银发小个子女性在美国女性主义者
聚会上发表
如此激进
演讲。当时,三十多岁
也坐在台下。因为心中感佩,
走到初次见面
她跟前请求:“可以让
把你
演讲介绍到日本吗?”其结果,就是后来翻译引进
《看着
眼睛——女同性恋谈老年歧视》(芭芭拉·麦当娜、辛西娅·瑞琪合著,寺泽惠美子等人译,原柳舍,1994年)。
她还写下面
内容:
年轻女性会跑到这种老女人身边,请求
把过去
生活经历讲给她们听,却从不问
每天有何感想、做
什
。没错,她们只在乎
“过去”,却对
“现在”漠不关心。
明明不是“过去
人”,依然继续生活着,只不过是个年龄大些
女人。老年人不是过去
躯壳。非但不是,他们还正在无人走过
年龄段,积极探索日日崭新
现实。
在时常拜访
老年社区里,大家做自
介绍时都不会提及过去
职业和经历,这是
条不成文
规定。因为每个人都已经退出
职场。“虽然不知道其他人在外面
世界是什
身份……”但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无名之辈。
他们不提及个人背景,但会分享自己眼下沉迷兴趣。比如,“
最近在画油画”“
加入
歌剧爱好者俱乐部,很期待
年
度
公演……”“
想学陶艺,所以来到这里”。
不过,随着彼此慢慢熟悉,会发现对方爱好、特长也都不再重要。
有位年长朋友告诉
:“上野啊,这只是世人所谓
兴趣。真正重要
,不是那个人做
些什
。”这句话令
印象深刻。
做什
不重要,重要
是这个人本身。这不是头衔、地位所能衡量
,而是那个人
样子、举止、说话方式,以及做事
态度等呈现出来
。换句话说,
个人
,是
解这个人最重要
窗口。
越来越认同这种观点。因为
想与之共处
,都是些不凡
人;
想与之重逢
,也都是些让人神清气爽
人。
与人见面时,们很容易以对方
过去为标准来衡量对方。
也常被人当作“传说中
上野女士”。但与人交往,接触
不是对方
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对方
工作,而是人品。无论
个人
成就多
辉煌,要是毫无体谅之心,也不会有人搭理。过去
地位和成就不能成为此时此地傲慢无礼
免罪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